那便是人才了,什麼百裏奚,什麼蹇叔,什麼由餘,那不都是中原的飽學之士嗎?
所以,秦孝公對天下發布了《招賢令》,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想當年我國的國君秦穆公,立足於岐山、雍地,勵精圖治,向東平定了晉國之亂,以黃河劃定國界;向西稱霸西戎百族,占地千裏;被當時的周王賜方伯委以重任,各諸侯國全都來朝賀我們秦國,那時候的秦國,是多麼輝煌,多麼強悍!可是後來經過了多代秦君治理,秦國人才凋零,使得國內動亂不息,這才無力繼續顧忌外事。之後,趙、魏、韓這三個國家奪去了先君開創的河西之地,這是無比的恥辱!等到獻公繼位的時候,平定安撫邊境,把都城遷到櫟陽,親往治理,準備向東收複河西之地,重建秦穆公時候的政策法令,可卻大業未成身先死。我一想到先輩未完之業便痛心疾首!現在我對天下宣布,有誰能夠出奇計使得秦國強盛的,我就封給他最尊貴的官爵!最肥沃的土地!”
那麼秦孝公的這個《求賢令》會不會為秦國招攬到大才呢?答案是必須的!就是這個大才進入秦國以後,使得秦國真正變得強大,可以說,他就是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奠基人。那麼這個人是誰呢?咱們在這之前,還要先看看魏國,因為魏罃又有大動作了。
要說現在的魏國早就不複當年魏文侯之勇了,在魏罃和魏擊兩代君主的禍禍下,魏國北攻趙、韓,西打秦、東拒齊、南削楚,四周的這些個強鄰沒有一個是他沒得罪的,而這次的繁龐之戰也是一樣,要不是畏懼中原諸侯在背後千年殺他,他也不會不從首都調兵援助。
於是,在公元前361年,魏罃將戰略重心從西線轉移到了中原,具體的做法便是將首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並且和韓昭侯相會於巫沙結盟,減少一線敵人。
基本上所有熟悉這段曆史的人全都一口斷定魏罃這一步棋是絕對的臭棋,就是因為他的這一次轉移,使得秦國能夠在西方從容發展,一口一口的吞掉其他國家。
這評價是對的,但卻沒有設身處地的想到魏罃當時的情況。
秦國,在當時還沒有那麼強,雖然經過秦獻公的初步改革,使得秦國在經濟上有了一定的複蘇,但是絕對沒有達到齊國或者楚國那樣的級別,至於魏國那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魏罃當初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中原,防止其他諸侯國在背後禍禍他可以說是正確的。他又不是神,怎能想到自己國家將有一個變態逃到秦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