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吳起令尹坐定 魏國雙麵遭擊(2 / 2)

散朝以後,眾多的楚國貴族各回各家,他們臉色陰沉至極,逢人便說楚國完了楚國完了。那麼楚國真的完蛋了嗎?答案當然是不,但這事兒咱們以後再說。

還是先把目光轉回到中原吧,看看吳起離開魏國以後各國的動作。

公元前390年,吳起在楚國當了令尹的事情已經傳遍天下,這其中最高興的莫過於秦國了。

秦國的朝會上,秦惠公激動地道:“好!好!吳起走了,我再也不用怕他魏國了,眾位將軍!咱們秦國是時候扳回一程了!”

這一年,秦國出大軍向東攻打距離自己最近的要塞,武城,並一舉拿下,將戰線向東拉了一點兒,給函穀關施加軍事壓力。

而這時候,號稱是魏國小弟的田齊太公田和也借此機會拿下了魏國的襄陵。

襄陵現位於河南寧陵以西,在當時是連接著齊、宋、魏的重要戰略要地,價值不可估量。

這時候的魏武侯真可謂是頭大如鬥,接連和兩個國家開戰,去了兩個戰略要地,他實在沒想到,丟了一個吳起會造成如此慘痛的後果。

“這還沒和楚國交戰呢,這要是再和楚國對上,和吳起交手……”

想到這,魏武侯一個哆嗦,他是想都不敢想了,現在就是後悔也沒用了,路還是要走的。可有什麼辦法呢?和齊國、秦國同時交戰想都不用想,那就是作死的節奏。現在的應對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和這兩個國家選擇一個結好,以免兩線作戰。

秦國就別想了,在有三晉以前秦國和晉國就已經水火不容,晉國分裂之後他魏國更是將秦國打成了王八,這仇簡直就是不死不休。

所以,魏武侯隻能選擇和齊國結好。而田齊太公拿下襄陵也就心滿意足了,他可不想和強大的魏國打生打死,那樣便會便宜了其他國家。

可以說,田齊太公隻想要襄陵,因為奪下襄陵以後齊國便和宋國接壤了,從此便可以慢慢吞掉宋國,並且襄陵連接三國,是一個商業重鎮,拿下這裏會給齊國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

所以,田齊太公得了便宜不賣乖,適時的選擇和魏國和解。

公元前389年,前一年得了便宜的秦惠公還賣乖,急調全國可用之兵,共集五十萬攻打河西陰晉,企圖一舉收複河西失地。

陰晉,位於陝西西河南部,隻要將這塊地方拿下來,秦國人便有機會封鎖西河,進而威逼函穀關。

上麵是《史記》記載的內容,不過說實話,筆者在這裏是很有些疑慮的,五十萬這個數字確實是史記上記載的,還說這一戰是吳起領兵,可是吳起明明是在公元前390年就已經到楚國了,他怎麼可能還幫魏國防守陰晉呢?

還有,五十萬是個什麼概念?那是鬧著玩兒的數字?要知道,那時候秦國的勢力範圍隻是陝西部分土地,還沒有拿下巴蜀之地,也沒有將勢力延伸到甘肅,這麼點兒的地盤他拿什麼維持五十萬人的開銷?三國時代的曹操在占領整個北方和荊州的情況下,舉國才擁有八十萬人,他一個小小的秦國就能出動五十萬人?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

那秦國究竟是出動了多少人馬呢?我估計,二十萬已經是秦國的極限了,還得說是一群臨時征召的新兵蛋子。

關於陰晉之戰這場戰役的曆史疑點實在太多,筆者沒有線索還原,隻能告訴各位,最後秦國人失敗了,沒能攻下陰晉。

並且秦惠公也從此知道了,魏國雖然沒了吳起,但是凶猛的魏武卒依然健在,同時也明白了,兵不在多而在於精。

於是,秦惠公在這一年改變了戰略目標,暫時放棄了奪回河西的想法,而將戰略目標轉向了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