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改革的結果徹底的滅絕了魏國“世卿世祿”製度,魏國因此省下了巨額資金,還讓魏國的人民更加具有凝聚力。
在農業上,李悝主要實行“盡地力”和“平糴(敵)法”,廢除了古老的井田製。
盡地力就是統一分配農民耕地,督促農民勤於耕作,增加生產。
平糴法是國家在豐收時平價收購糧食儲存,發生饑荒時平價賣給農民,取有餘以補不足,以防穀物甚貴而擾民,或甚賤而傷農。
此法的實行,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當然了,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個平糴法是李悝和管仲學的,因為管仲當初在治理齊國的時候也使用了同樣的辦法。
在法律上,李悝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使之成為魏國的法律,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了變法,固定了封建法權。
《法經》一共有六篇,分別是《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些法律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使得魏國在強大的同時也能夠有條不紊的正常運轉。
那別的都說完了,軍事呢?軍事上的變法哪去了?各位別急,咱現在就說。
公元前412年,李悝的變法已經在魏國成功實施,魏國的國力也蹭蹭的往上竄。
就在這個時候,魏斯迎來了他的第二個大才,這人就是吳起。
吳起投靠了魏斯以後,在軍事上給魏斯很多建設性的意見,魏斯經常聽得入迷,便讓他和李悝一起負責魏國的軍事改革。
而李悝和吳起也是真不負眾望,一起弄出了當時在整個中原,哦不,應該是整個亞洲最悍的步兵戰鬥集團。
這個戰鬥集團清一色的重步兵,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號,叫魏武卒。
魏武卒,華夏有史以來的第一支職業戰鬥集團。在以前,華夏從來都沒有職業的士兵,各個國家都是在戰鬥之前定好了每戶哪個人是士兵,並在開戰以前集結起來,等打完仗以後再把他們放回去,讓他們繼續耕田。所謂的戰功也就是兩個賞錢,僅此而已。
這樣毫無疑問的,使得士兵們的作戰熱情不高,並且戰鬥能力低下。
而魏武卒不一樣,不但能按月領到高額的工資,還能用軍功換取爵位。那麼魏武卒的精銳程度究竟到了什麼地步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他們的選拔標準。
因為魏武卒的待遇非常好,所以魏國那些青壯年的小夥子全都來報名,吳起和李悝先是將這些青年聚集在一起,然後讓士兵們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所謂的三層重甲不是說穿三件衣甲,而是一種獨有的,重達七十到九十斤不等的鎧甲。
這三層鎧甲最外麵全是鐵製,第二層是皮製,第三層是加厚的綢製(注:加厚綢製衣甲能夠在被弓箭射中以後不破開,連著綢子一起進入到肉裏麵,這樣會減少弓箭的衝擊力,並且保持傷口的清潔,使得因中箭而引起的破傷風(那時候沒有破傷風這個詞,具體叫什麼我也不知道)在魏軍杜絕)。
這還不算,這些人還要能拉動重弩,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裏,並在走完一百多裏以後能馬上投入戰鬥的,這才算是合格,能夠入選魏武卒的陣營。
武卒的編製是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將”,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
這種編製,充分體現了魏武卒作戰指揮係統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在軍事訓練上,吳起聘請了專職教練(林衝上梁山以前的職位),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
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幹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
憑借著這些精悍的魏武卒和魏國強大國力的支持,吳起即將為魏國打下了秦國整個河西之地,讓從建國至今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秦人聞吳起之名便喪膽,也使得吳起在時無人敢犯魏國。
那這個吳起究竟是什麼人呢?他憑什麼能夠得到魏斯如此的器重呢?他有什麼英雄事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