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會說話,就有好人緣(1 / 3)

第一章 會說話,就有好人緣

俗話說“事在人為”,世上沒有辦不成的事。要想成功辦事,這要看你有沒有良好的人緣,而良好人緣的最突出的表現是會說話。在日常生活中,會說話將是你成功辦事的平台。正確地運用你的智慧、才能和學識,你就不會遇到辦不成的事情。

1.會說話是真誠的表現

麵對天天見麵的同事,在言談舉止中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與同事和諧相處?與同事相處、交往看重的是真實與誠信,當對方誠心向你請教問題時你應該誠心回答對方,不要敷衍了事,遇到不知道的問題也要誠實表示並不清楚。

但是在有些競爭激烈的工作場合中,有些人經常以欺壓新進人員的態度來對付同事。此時,如果你觀察到這樣的工作環境,盡量不要加入“戰局”,因為卷入越多,可能有一天你就成為大家攻擊的對象。如果你剛好是被排擠在外的新進人員,千萬記得不要與那些欺壓同事的人發生衝突或與他們爭辯,你最好轉向其他較為中立的人來討論公事,畢竟在競爭的環境中總有一兩個人識大體。同時你也不需要太過於軟弱,適當的時候秉持自己做事的原則,表達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當別人認為你就是這樣的人之後,覺得無趣,就不會來幹涉你了。

此外,對於公事都要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諾。假使你發現某件事一個人沒辦法獨立完成,或者根本無法依據時間表上來進行,就不要逞強,要表明自己可能沒辦法完成。即使是有百分之一懷疑自己會延遲時,也不要胡亂承諾,以“我盡量做到”來回複,否則,同事會在工作上對你產生不信賴感。

許多人剛進公司都不知道如何與人交談,其實一句“早安!”、“你好!”、“很忙嗎?”都是你與對方打招呼聯絡感情的方式。不要想著在一夕之間就要與人打成一片,在了解公司的氣氛與狀況之前,過快表現自己,隻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可能對你不利的風言風語馬上就會傳開來。要變成熟悉的朋友也需要一段緩衝期和觀察期,隻要你不是整天板著臉孔,拒人於千裏之外,保持打招呼的習慣和和藹可親的態度,久而久之同事就會來與你交談了。

欣賞同事的優點最容易獲得對方的好感,每個人都希望引人注意,當你的同事表現傑出時你應該給予稱讚,不要吹毛求疵。當一個人正興衝衝告知你他的新作品或新成就時,這時他需要的就是一句簡單的讚美,即使你心裏不認同也不要潑人家冷水,以一句“不錯啊!絕對會受到肯定!”來誇讚不但會贏得對方的好感,對方也會當你是值得信賴的朋友,隻要有任何事情都會願意與你分享。多多稱讚和欣賞對方的優點,是一種美德。

永遠記住辦公室是辦公的地方,在處理公事上難免有意見不合時,所以與同事最好公私分明,上班時間最好公事公辦,不要因為私人感情的介入而影響到你的工作範圍,甚至左右你對公事的思考。你應該在意見不合時平心靜氣地就具體的問題商量討論,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著想,讓對方想要與你合作,客觀說明利害關係,凡事以公司的利益為利益,這樣一來,別人自然會認為你忠誠可靠,毫無顧慮地與你合作。假使你做事情扭扭捏捏,說話顛三倒四,公私不分,常常以情緒化的態度與同事爭辯,隻為了要占上風,那麼你的工作能力將會受到懷疑,同事也會不願意與你合作。

在公事上被同事指責時,要虛心受教,並請對方說明原因,改正不對的地方。如果感到對方是因為私人的好惡,而妄加批評,也不需要去解釋,一笑置之是最好的辦法,千萬不能“聞雞起舞”,久而久之別人自然會覺得無趣而放棄對你的攻擊。

因此,在辦公室與同事相處的智慧是首先要誠實可靠,其次是保持平易近人的態度,而在公事上就事論事,公私分明。把握這兩點原則,你在辦公室的生活會自然而輕鬆了許多。

2、會說話是開啟心扉的鑰匙

人與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時候,我們很熱情地與人交談,對方卻持一種戒備心理。碰到這種情況時,你隻有設法消除對方的戒備心理,交談才能順利進行。然而,要達到消除對方戒備心理的目的,你的談話方式就一定要做到使對方願意接受才行。

若想讓對方向你說出自己的真心話,首先要誘導他解除心理戒備。解除心理戒備的方式很多,在對方說話時適當加以附和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方式能夠順應對方的語氣進行對話,使他不好意思再拒絕你,並且輕鬆地與你交談。

有的時候,你急不可待地想探得對方的心聲,他反倒采取生硬的態度加以防範。倒不如通過點頭、隨聲附和或微笑傾聽等方式,使他覺得你完全接受了他的話,那樣一來,他心裏又有點不好受了,覺得你不必要完全依附他的意願,漸漸地,他就完全聽從你的勸告了。

不過,有時候這個辦法並不能隨你所願,任你如何附和,對方依舊守口如瓶。這時,你隻有毫不猶豫地從對方身上打開缺口,才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如他佩戴的飾物、領帶等體現對方個性和喜好的物品,往往是尋找話題的好引子,比較容易引得對方與你交談。

再者,若想打破沉默,你還可從對方無意中做出的動作為話題,運用得當,往往可以打破僵局。

如果對方是位女性,端杯時翹起小指,你就可以說:“喲,我想你肯定學過藝術,端杯都用蘭花指,真好看!”你把她無意識的小動作觀察得這麼仔細,她就會認為你很關心她,於是,戒備心理也就自然地慢慢消失了。

對於那些硬是不願開口的頑固派,你自然要主動地想些辦法,引起他的好奇心,使他開口說話。

馬春曉是一家報社的記者,有一次,他聽說一家企業快倒閉了,於是找到該公司的經理進行采訪。但是這位經理什麼消息也不肯透露,表現出很深的敵意,當時的場麵很是尷尬。小馬想抽煙,又不知煙放在哪兒了,於是他就搜尋襯衫、褲子口袋,最後沒辦法,又去摸外套口袋。這位經理覺得很奇怪,便擔心地問:“你怎麼了?”當他說明情況後,經理拿出自己的煙來給他抽。從這時起,他們開始了交談,小馬也因此獲得了很多寶貴的資料。

當然,小馬能夠如此輕易地得到許多寶貴資料純屬巧合,不過,有時故意地做些動作,倒是消除對方心理戒備的一種方法。

促使對方敞開心扉的具體方法是:

(1)傾聽對方談話時,稍微向前移動身軀,以示對他的關心;

(2)對方說話時,不時點頭,做出表示讚同的神情;

(3)同時,你要始終保持麵帶微笑,讓他感覺到你的親切感;

(4)對於沉默不語者,想辦法以他的物品或動作為話題,撬開他的嘴巴;

(5)你還可以利用能夠引起對方好奇的話題,使他樂意與你交談。

隻有說話時把握分寸,敞開自己的心扉,真誠地交流,對方就會和你一樣敞開胸懷,與你相處。

3.會說話是處理尷尬的秘方

在社交場合,有時會遇到別人有意無意奚落、挖苦、譏諷你,你該怎麼辦?你應該用語言作為“護心符”,築起防衛的堤防。有隨機應變能力的人,就能調動自己的智慧,化被動為主動,使尷尬境遇煙消雲散。若判明來者不善,是懷有惡意,故意挑釁,你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有理、有利和有節地回敬對手。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同周總理談話時,看到周總理的桌上有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就帶著幾分譏諷的口氣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何還用我們美國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莊重而又風趣地答道:“提起這支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嘛,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這支鋼筆。”那個記者聽後,一臉窘相,怔得半晌也說不出話來。

英國前首相威爾森在競選時,演說剛講到一半,突然有個故意搗亂者高聲打斷他的話:“狗屎!垃圾!”顯然,他的意思是叫威爾森“別再胡說八道了”。威爾森卻不理會其本意,隻是報以容忍的一笑安撫地說:“這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到您提出的環境髒亂問題了。”搗蛋者一下子啞口無言。

如果對方來勢洶洶,盛氣淩人,前來指責辱罵你,而你確信真理在手,則應保持藐視的目光、冷峻的笑容,讓他盡情地發泄個夠,而不予理會。有時沉默無言的蔑視,能力勝千鈞,抵得上萬語千言。假如有人衝著你橫眉豎眼,惡語中傷地罵道:“你這個人兩麵三刀,專門告我的陰狀,想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沒門!”如果你心中無愧,完全不必大發雷霆,倒不妨解嘲地反詰:“哦!是真的嗎?我倒要洗耳恭聽。”然後誘使謾罵者說下去,直到對方找不到言辭了,你再“鳴金收兵”。在這種情況下,你以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方式笑迎攻擊者,顯然比暴跳如雷、大動肝火要好。

須知,在人數眾多的場合中運用針鋒相對的手法,還有個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的問題。若你頂得過於刻薄,引起爭鬥,那就會失去意義。比如,在一次演講中,台下有人喊道:“你講的話我聽不懂。”演講者知其來者不善,就馬上尖酸地當眾頂了回去:“你莫非是頭牛!原來我是在對牛彈琴呢!”這樣的反唇相譏,講者雖然痛快,但有可能失去聽眾。所以,一個人應該要有自我控製能力,要善於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