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舊書攤隻賣《讀者》、《知音》等名牌雜誌。李小不擇雜誌種類,她為作者、讀者、雜誌社、發行商創造著新的價值。
李小印製了自己的名片,每兩天就要到圖書批發中心去尋找商機。她把名片發給了圖書中心所有的期刊經銷商:“以後您有發不完的雜誌請找我。”漸漸地,李小的貨源越來越多,從成都發展到上海、廣州、北京、南京、鄭州這五個全國最大的雜誌出產地。
木秀於林,李小的生意那麼火暴,引來了很多模仿者在她的店鋪周圍開了多家過期雜誌專賣店。她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幫助那些後來者如何進貨,如何經營。幫助別人的同時,在她那善良的心地裏又升起了幹連鎖的念頭。
要幹就要幹最好,李小決定做連鎖創品牌,做中國最好的過期雜誌專賣店。說幹就幹,2004年初,她帶著自己的一份售租舊雜誌的可行性說明跑遍了成都的個體書店、地攤和高校學生租書店,那裏的客戶成了她的一級分銷商。
2004年下半年,李小在成都市二號橋附近開了第二家過期雜誌專賣店。雜誌分類擺放:暢銷雜誌類、幼兒學生類、青年類、科技類,還有一個特別的創刊號、增刊號和紀念號專區。同時讀者的藏書也可以擺上櫃台,由專賣店代賣。
生意的一再竄紅和我國圖書市場原本銷完付款製度的改變,讓李小更是大賺特賺。由於怕收不到書款,很多雜誌社就硬著頭皮實行款到發貨,這樣一來,一種雜誌一般都提前一個月到貨,如果當月的上半月還沒有發給零售用戶,就意味著雜誌將成為舊刊。聰明的發行商就寧肯以40%甚至更多的折扣處理掉,以避免雜誌擺脫剛從印刷廠出來沒有經過閱讀就進入碎紙機的厄運。
曾經麵臨生活危機的李小,如今在成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房子,在城東和城南又開了兩個專賣店,手下已經有8個員工。2005年,她又在綿陽設立了一個分支機構。她在雜誌發行商中已經非常有名氣,隻要有準過期雜誌,發行商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她。而李小則在自己的發行渠道裏以20%-25%的折點批發出去。
致富夢已成為現實,但這個20多歲的姑娘又開始做上了更大的夢:2006年,她將斥資100萬元,進軍主流的書刊發行領域。
→金手指:
變廢為寶需要有一定的洞察力,但發現了商機,守株待兔也是不行的。思想需要用行動來實踐,沒有實踐,思想就會爛在頭腦裏,不但壓抑新思想的崩發,更讓人活的虛幻,把握不住現實。
引語:
放著好好的翻譯不當,冒著風險在商務樓裏開起了服飾店,更不可思議的是,到後來她又把內褲店也開進了商務樓裏。會有買主嗎?能賺錢嗎?清華大學畢業女孩夏菲的創業經驗告訴我們,每一個獨特的創業設計都能讓你獨辟致富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