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顧客越來越多,跑桌的現象也時常發生了。要把爆滿的顧客留在自家店裏消費,就必須得分流。1998年,“杜家哥倆”第二家店落戶朝陽街。2002年,“杜家哥倆”第三家店在維北小區開業。3個激情創業年輕人,麵對著生意的逐漸發展,自感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又同時發現生意做到這一步,吃苦耐勞、獨特配方已經不夠,管理、精細的管理已經格外重要。
事無巨細,杜華偉凡事都親曆親為。他先抓穿串,一斤肉能穿多少串,上差下差不能差2根串,每根串肉片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顧客花1元錢就吃那麼少,你是顧客你能願意嗎?”杜華偉對員工說,“要把顧客當作是自己或者是你的家人。”然後他又抓烤串,烤到什麼火候,顏色到什麼程度。接著是後廚......每個崗位都規範到一定的標準。
事業的壯大也使日常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攤子就落到了護士出身的赫靜華身上。她剛開始並不知如何管理,經常一整天,十幾個員工一齊出現,吃飯的、生爐子的、擦地的,亂成一團,顧客推門進來,一看好像準備工作還沒做好似的,轉身就走了。赫靜華就將人分散安排,做飯的先來,然後生爐子的,打掃衛生的,幹完自己的活就下班,不用等到關門一起走,人員呈流水狀,大家不用幹耗挨累了,秩序也井然了。
幾家分店逐漸走上正軌後,“杜家哥倆”雞骨架風味聲名遠播。有人找上門來,主動提出以10萬元加盟連鎖“杜家哥倆”。為了不砸“杜家哥倆”的牌子,杜華偉決定不能盲目開連鎖店。他開始到各處市場轉,同時琢磨著“杜家哥倆”下一步怎麼走,如何發展?僅2005年,差不多每個月他都去一趟長春,他要開一家樣板店,為以後的加盟連鎖做準備。2005年9月,杜華偉看見大東門的清川江飯店張貼出兌啟事。回家後,他和妻子赫靜華商議。第二天下午,他就以35萬元兌下這個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店鋪。
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杜家哥倆燒烤城”在震天的鞭炮聲中正式營業了。以黑紅為主色調,桌椅選擇特色明顯,服務員著裝以明顯而不張揚的粉色馬夾為主風格成了 “杜家哥倆”的基本風格。將來,他們想先在長春各城區開分店、連鎖店,然後一步步將“杜家哥倆”這個品牌,這個吉林風味小吃推廣出去。
→金手指:
企業一旦起步,管理就成了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企業管理不是靠學些書麵理論就能掌握的。那是經過實踐,把點點滴滴的經驗總結在頭腦裏,再反哺給企業的結晶體。正如有很多店家非常興隆,又有很多店家黯然關門,就是因為每個店的管理理論不盡相同。
引語:
這是中國許多下崗女工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是一個尋常小人物的創業血淚史。這裏有創業的激情,這裏有致富的法寶。一個40、50的女人,掙紮13年,做起一個又一個的小買賣就是看不見錢影,但她從不言棄。在淚與血的洗刷下,她摸爬滾打,掏出了自己的“血本”,奔向更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