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成就之後不要炫耀(1 / 2)

第三十三章 成就之後不要炫耀

蘇東坡在瓜州任職的時候,曾與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成為至交,他們經常在一起談禪論道,生活得十分快活。有一天,蘇東坡認為自己對於禪道已經領悟到一定程度了,於是便寫了一首詩,以此闡述自己對於禪道的理解,然後送給佛印禪師印證。

詩是這樣寫的: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意思是說:我頂禮偉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經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誘惑了,好比佛陀端坐蓮花座上一樣。

佛印看了他寫的詩後,笑著在上麵寫了“放屁”兩個字,然後就叫書童帶回去給蘇東坡看。書童回去馬上就來到蘇東坡麵前,把佛印禪師的批文給蘇東坡看。蘇東坡看了批文以後惱怒不已,馬上動身去找禪師理論。

他氣呼呼地來到金山寺,遠遠看見禪師站在江邊。

禪師告訴他說:“我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我寫的詩,你既然看不上,也不能侮辱人呀!”

禪師說:“我沒有侮辱你呀!”

蘇東坡理直氣壯地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說:“這不是侮辱人是什麼?今天我一定要討個公道,你一定要給我一個說法。”

禪師嗬嗬大笑地說:“還‘八風吹不動’呢!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蘇東坡聽完慚愧不已,再也不敢炫耀自己了。

這個故事諷刺的就是那些炫耀自己的人,有點成就就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別人的誇獎,這種做法隻不過是逞口舌之能而已。炫耀的背後是自滿。人在得意之時,做起事情來一帆風順、得心應手,但飄飄然,就不是好事了,因為這讓人看不到潛在的危機,努力奮鬥的心態也會逐漸懈怠,浮躁、驕傲、專橫等毛病也會越來越大。因此,人越是得意的時候越應該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如此小心謹慎才不至於自己把自己搞垮。

有一位學僧對無德禪師說道:“禪師!在您座下參學,我已感到夠了,現在想跟您告假,我想去行腳雲遊了。”

“是什麼夠了呢?”

“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那麼在你走之前,去裝一盆石子來談話吧!”

學僧依照無德禪師的吩咐,把一大盆石子拿來。

禪師問道:“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學僧答道:“滿了。”

禪師隨手抓了好幾把沙子,摻入盆裏,砂子沒有溢出來。

禪師問學僧道:“滿了嗎?”

“滿了!”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盆裏,還沒有溢出來。

禪師再問他說:“滿了嗎?”

“滿了!”

禪師順手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

“滿了嗎?”禪師又問。

“……”

謙受益,滿招損。人都是一樣,自以為滿了,其實就是自己最不足的時候。活到老,學到老,世間永遠學不滿。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春秋末期的一天,一輛馬車從一個巷子裏走過,車夫熟悉的吆喝聲驚動了一個少婦,她急忙從內室走出來,透過狹窄的門縫,觀看著慢慢走過來的馬車。

隻見馬車上端坐著一位個子矮小的人,她認識這是齊國當朝相國晏子,他神態平靜,溫文爾雅,不時地與路邊的行人熱情地打著招呼。可是,替晏子駕車的人雖然長得高高大大,卻是一副飛揚跋扈的樣子,引起了路人的鄙視和厭惡。

那個驕傲的馬車夫就是少婦的丈夫。晚上,馬車夫回到了家裏,少婦對馬車夫說:“晏子是國家的相國,可以說是名揚四海了,他卻是那樣謙虛謹慎,並沒有為自己做了相國而覺得有什麼了不起。而你呢?隻是相國的馬車夫,卻耀武揚威,目中無人,我跟你這樣的人生活一輩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馬車夫聽了妻子的一番話,滿臉通紅地說:“我一定改正自己的過失,請你看我的行動吧。”自此以後,馬車夫不再驕傲自大,而是處處謙虛起來,晏子相國也發現了他的變化,詢問了變化的原因,馬車夫據實相告。晏子聽了連連點頭,誇獎他具有知錯即改的勇氣,還提拔他當了官。

謙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菜根譚》裏說“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自古以來建立功業者,全都是謙虛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上麵故事中的馬車夫就是因為謙虛而得以進步,才有了良好的結局。

在易經64卦中,有一卦叫“謙卦”,它的六個爻辭沒有一個爻辭言凶,沒有一個爻辭言害,統統吉利,處處通達,這是64卦中絕無僅有的。對於謙卦,周公是這樣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該卦表達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謙遜的理解:謙虛的美德可以使百事順利,人們假如能將謙虛謹慎貫徹人生始終,肯定會有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