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歐洲逆流
《凡爾賽條約》簽訂後,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係沒有被摧毀,反而保存下來,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保持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獨立。1919年的德國,事實上處於比5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
為了欺騙對手,帝國主義列強都玩弄假裁軍、真擴軍的手法,大唱和平讚歌。國聯有關裁軍的會議開了幾百次,通過的議案也數以百計,非但沒有使各國減少一兵一卒,反而更加瘋狂地備戰了。
納粹黨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他們大喊:《凡爾賽條約》是罪行!必須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廢除馬克思主義!德國必須獨裁!納粹黨的口號並未改變,但更多的德國人開始表示讚同。
中小資產階級普遍認為,這個目標隻能靠一個強有力的鐵腕人物來實現。德國人認為這個領袖應該是前首相俾斯麥式的人物,而意大利人則夢想愷撒重生。在特定的條件下,法西斯主義這顆毒草遍地生長出來。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以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均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由於曆史上德國多次侵略法國,法國要求嚴懲德國,甚至分裂德國;英國希望出現一個軍事上相對強大、在經濟上獨立的德國以維持歐洲大陸勢力平衡;美國則希望建立長久和平的體係並從該體係中獲益。
雖然三國都作出了讓步並最終達成一致,但結果是三方都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對德和約問題上是戰勝國在巴黎和會爭吵最激烈的問題。法國為一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死了500多萬人,而且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製權以補償損失。法國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代表了民意。法國主張分裂德國,拚命地製裁德國。
雖然戰爭沒有在英國進行,但有很多英軍士兵喪生,英國國內民眾要求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同意懲罰德國,但他認為,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都得到滿足會使法國變成超級強國。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恐慌,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他不同意讓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實行"民族自決"。
喬治和克列孟梭因英法兩國均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都反對"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認為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報複心理,對和平局麵十分不利。德國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會使英國經濟受損,同時他和克列孟梭都認為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在未來一定會成為超級強國,因此他們有意在一些問題上聯合抑製美國。
喬治的主張主要是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不過分削弱德國,避免激起德國的複仇心理,援助德國恢複經濟。
在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反對世界大戰,要求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事實上,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政府為了順利收回戰爭債務,強烈要求安撫德國並保證世界和平秩序。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十四點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更寬鬆。
威爾遜認為過分苛刻的條款會激起德國的複仇心理,新的戰爭將難以避免。因此他主張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和平,即國際社會出兵保障弱國免遭強國侵略。但歐洲等國普遍認為這種政策會使美國逐漸控製歐洲,因此堅決反對美國過分卷入歐洲事務。
法國主張把邊界推進至萊茵河,在萊茵河左岸成立依附於法國的共和國,以及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30年,在右岸50公裏內德軍不設防。法國想把薩爾地區據為己有,掠奪礦產資源。法國主張在德國東邊建立包括波茲南、但澤在內的大波蘭。
英美則認為,過分製裁德國,會使法國稱霸歐洲大陸,因此極力反對,圍繞萊茵河地區邊界問題與法國展開鬥爭。
法國十分不滿,但迫於英美的壓力,作出一些調整後妥協了。
戰勝國之間在德國賠償問題上,吵得也很凶。法國主張德國賠償戰勝國的全部戰爭費用和全部損失,提出德國賠款總額為6000-8000億金馬克(用黃金支付,即金馬克,折合150-200億美元)。
巴黎和會專門委員會要求賠款總額為4800億金馬克(120億美元),英美認為賠償數額應符合德國的支付能力。
涉及到賠款分配的份額,英國主張根據軍事開支分配賠款的原則,建議法國獲得50%,英國獲得30%,其他國家獲得20%。法國認為自己遭受戰爭損失太大,堅持獲得58%,英國獲得25%。
美國采取折中方案,建議法國56%,英國28%,但不同意英法把償還美國債務與賠款問題聯係起來。後來三國商定和約不確定賠款總額,至遲在1921年5月1日前向德國提出。
德國代表無權參加對德和約的起草和討論過程。1919年5月7日,巴黎和會主席克列孟梭把和約交給德國代表,告訴他們不要進行任何辯論,可在15天內用書麵反饋意見。
德方利用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不斷發出備忘錄,請求放寬一些條件,說這個條約的條款太苛刻了,是德國人不能承受的。5月29日,克列孟梭提交一整套的建議。
6月16日,巴黎和會將和約最後文本發給德方,作了一些小小的改動。克列孟梭在照會中對德國代表說,對於這一條約要麼接受,要麼戰爭,在5天內答複;如果到期不答複,將繼續戰爭。與此同時,協約國軍集結了39個師,法國元帥福煦授權如果停戰終止,立即進攻德國。
麵對巴黎和約,德國內閣辭職,成立新政府。德國國民議會要求在不承認德國是大戰發起者的前提下可以批準和約,但協約國拒絕了。
在停戰期限終止前1小時30分,德方宣布無條件接受巴黎和約。6月28日,舉行對德和約簽署儀式。中國反對對德和約有關山東的一些條款,拒絕簽字。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該和約。新上任的德國外交部長繆勒代表德國在凡爾賽宮的鏡廳簽署和約,就在這個鏡廳,48年前,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法國選擇在鏡廳簽署和約,就是為了報仇雪恥。
這一天,《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正式簽署了。
9月10日,在巴黎聖日耳曼宮簽訂對奧和約,即《聖日耳曼條約》。
11月27日,在巴黎納伊簽訂對保加利亞和約,即《納伊條約》。
1920年6月4日,在凡爾賽的特裏亞農宮,簽訂對匈和約,即《特裏亞農條約》。
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土耳其)簽訂《色弗爾條約》,屬於巴黎和會係列條約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對奧斯曼帝國非常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武裝與根據條約占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的法軍戰鬥,即土耳其獨立戰爭。土耳其人勝利後,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締奧斯曼帝國。《色佛爾條約》是巴黎和會唯一沒有執行的條約。
以《凡爾賽條約》為主的一係列條約構成了戰後國際關係的框架,即凡爾賽體係。《凡爾賽條約》對戰敗國人民瘋狂地掠奪,是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
剛簽署和約的繆勒在談話中宣布,德國簽署和約是被逼的,德國在道義上沒有遵守和約的義務,他的話反映了德意誌民族的反抗。
《凡爾賽條約》簽訂後,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係沒有被摧毀,反而保存下來,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保持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獨立。
1919年的德國,事實上處於比5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這主要來自德國的東方,原來在經濟和軍事上都過於龐大,且親英法的俄羅斯帝國滅亡了,出現一個外交上孤立、卷入內戰的蘇維埃國家蘇聯。在南方,奧匈帝國分裂成幾個小共和國,對德國稱雄歐洲大陸無法形成威脅了。以前在歐洲大陸起到抑製德國的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滅亡了,而且德國和蘇聯之間有波蘭作為緩衝。
《凡爾賽條約》在德國民眾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這是希特勒一上台就敢明目張膽地踐踏條約並贏得民眾擁護的原因。《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體係所掩蓋的矛盾必將以新的形式爆發出來,最典型的事件就是魯爾事件。
1921年1月,協約國向德國提出賠償方案,在42年內償還共2260億金馬克的固定賠償,以及每年年出口總額12%的不固定賠償,德國拒絕了。3月8日,協約國出兵占領杜塞爾多夫等魯爾地區3個城鎮。
4月27日,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將賠償總額減為1320億金馬克,分為每年支付20億金馬克的固定賠償和每年出口值的26%的不固定賠償。德國被迫接受,並支付了1921年度的戰爭賠款。
1922年,德國馬克大幅度貶值,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法軍出動了3個師,比利時也出動了一支部隊,以德國不交賠款為由,占領魯爾區。
德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組織魯爾區人民"消極抵抗"。德國政府禁止魯爾區人民向占領當局交稅,禁止與占領當局貿易,當地居民拒不接受占領當局的任何命令。
反抗法比占領當局的事件頻發,有時候還釀成流血衝突。複活節那天,一隊法國士兵闖進軍火商克虜伯的一座倉庫。
工人拉響警報器,他們從各個角落對抗法軍。法軍被工人包圍了,法軍士兵在占領的大樓門口架起機槍。這時,幾個工人打開了蒸汽閥門,樓內蒸汽騰騰,驚慌失措的法軍朝工人們射擊,殺死13人,傷50多人。
法比軍隊占領魯爾區對德國的經濟影響很大。德國損失鋼產量的80%,煤產量的85%,鐵路運輸和礦山交通的70%,經濟陷入崩潰。近15萬德國人被趕出魯爾區,德國政府為了組織"消極抵抗"運動支付了巨額資金,德國馬克跌到廢紙的地步。
1924年初,德國被迫取消"消極抵抗"運動。
而法國和比利時也不好受。占領魯爾的法比兩國為了從煤炭交易和鐵路運輸中獲得利益,接管了煤礦,從本國招來工人開釆,出動萬餘人的工兵部隊經營鐵路,都因當地居民的極力反抗而阻力重重。
出兵魯爾,使法國和比利時在政治上陷入孤立,英美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抗議法比的這種占領行為。法國從魯爾的掠奪所得,除掉軍費開支,純收益隻有5億法郎,得不償失。法國的出兵行為使其國際信用大降,法國法郎在國際金融市場狂跌25%,許多投資家大量拋售法郎和法國證券,法國財政惡化。
8月16日,協約國在倫敦通過了由美國金融家查爾斯·道威斯起草的賠償計劃"道威斯計劃"。"道威斯計劃"規定在外國貸款的基礎上,根據德國的償還能力確定年度賠償額。"道威斯計劃"於9月1日執行,法比軍隊陸續撤出魯爾地區。
魯爾事件的爆發反映了國際關係又經曆了一次重要改組。法國喪失了優勢地位,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更具發言權,而德國靠英美的扶持渡過了一戰結束後最困難的時期,逐漸恢複了實力。
協約國列強對德國經濟瘋狂掠奪和政治上的百般淩辱,特別是魯爾事件中對德國經濟的沉重打擊,使德國各階層民眾激起了強烈的仇恨情緒。這正是希特勒的納粹黨在德國能快速發展的社會根源。
2.帝國主義的"和平"體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引起了資本主義列強的恐慌。
資產階級政治家們鼓吹的"自由"世界並沒有出現,反而出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對立製度。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支柱是壟斷,壟斷資本把資本家之間的競爭擴大到全球範圍,即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壟斷資本追求利潤的本質決定了資本主義製度的掠奪本性,隻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世界大戰的根源就依然存在。
大戰的浩劫使人民陷入貧困的深淵,加深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戰爭結束後,很多國家成立共產黨。戰後,革命運動席卷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動搖了帝國主義的統治基礎。
麵對革命浪潮,許多國家的統治階級感到不能再用民主製的方法來統治人民了,開始公開的恐怖獨裁,即法西斯主義。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出現,使各國被壓迫人民日益覺醒。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英法美等國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企圖靠德國來抵製社會主義在歐洲的發展,為了滿足德國的欲望,隻能犧牲弱小國家和蘇聯的利益,於是英法美等國開始推行"禍水"東流的綏靖主義政策。
這時,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進入一個新階段,它首先在戰勝國美英法日意之間展開了。
戰勝國意大利對巴黎和會的結果強烈不滿。一戰時,英法俄三國為了拉攏意大利,曾於1915年的倫敦秘密條約中答應把小亞細亞、非洲的一些地區、的裏雅斯特、普拉、伊斯的裏亞半島、亞得裏亞海東部海岸的部分地區以及幾個島嶼交給意大利。過去,意大利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經常發生對抗,因此它才會在一戰中站在英法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