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巴巴羅薩“行動 2.德軍鐵甲兵分三路(1 / 3)

第五章 “巴巴羅薩“行動 2.德軍鐵甲兵分三路

1.德軍中路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德軍兵分三路進攻蘇聯,中路德軍是中央集群,由博克元帥指揮,包括第4、第9集團軍,第2、第3裝甲集群配以第2航空隊。中央集群是德軍的主力,目標是由東普魯士的蘇瓦烏基地區和波蘭的華沙地區向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方向實施鉗形突擊,圍殲蘇軍西方麵軍主力,得手之後,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推進。

蘇聯西方麵軍由巴甫洛夫大將親自坐陣,轄第3、第10、第4和第13集團軍,共62.5萬人。蘇第3、第10和第4集團軍部署在邊境地區的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及其以南地區,由於缺乏足夠的防禦縱深,很容易受到德軍合圍;蘇第13集團軍為預備隊,部署在明斯克地區。直接在國境線上的部隊主要擔負構築工事的任務,餘部在野營或駐地進行訓練。

當時,德軍指揮部指揮中央集群40個師撲向蘇聯,到開戰後第4天結束時,德軍坦克兵團在西方麵軍兩翼已深入蘇聯領土,駐守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的蘇聯西方麵軍主力有被合圍的危險。

在蘇第13集團軍司令部的巴甫洛夫完全被德軍迅猛的陣勢驚嚇了,他得不到前線足夠的情報,不知道自己的集團軍狀況如何,更不知道德軍在采取什麼行動。

從他下達的命令裏,我們分明能感到,他已經被命運的巨浪完全衝垮了心理防線,他的精神已經崩潰了。

正在西方麵軍司令部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在6月25日向蘇軍統帥部報告了這個形勢,請求從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撤向舊築壘地區一線。於是,蘇軍統帥部命令西方麵軍迅速將配置在突出部的第3、第10集團軍東撤到利達、斯洛尼姆、平斯克一線。

這時候,蘇軍隻能從一條不到60公裏寬的走廊地帶撤退,這裏隻有幾條鄉間土道。蘇軍不得不在撤退中同兩翼和追擊的德軍進行激戰,所以未能擺脫德軍的追擊。

6月26日,德軍第3和第2裝甲集群進抵明斯克附近,同蘇軍第13集團軍展開激戰。6月28日,德軍裝甲部隊攻占明斯克,合圍了蘇軍西方麵軍。

當日,隨後跟進的德軍第4、第9集團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區會合,完成了對蘇軍的近距離合圍,將比亞韋斯托克小合圍圈同東部的新格魯多克大包圍圈完全分割開來。

被合圍的蘇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向東和東南方向突圍,有些部隊衝出合圍,有些部隊轉入遊擊戰,但大部分蘇軍被殲。截止到7月9日,德軍結束了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重創蘇軍。據德軍統計:共俘虜328898人,繳獲3332輛坦克,1809門火炮。

巴甫洛夫由於指揮失利被解除職務,與另外幾位將軍一起被送交軍事法庭並判處死刑。由鐵木辛哥出任蘇聯西方麵軍司令員,該方麵軍的任務是:扼守西德維納河、第聶伯河至洛耶夫一線,掩護斯摩棱斯克方向。

蘇聯統帥部為加強莫斯科方向的防禦,預備隊集團軍群在西德維納河與第聶伯河上遊一線展開,於7月2日將其並入西方麵軍,並打算調西南方麵軍的第16集團軍前往斯摩棱斯克地區。

6月28日,蘇第24、第28預備隊集團軍在涅利多沃、葉利尼亞、傑斯納河一線做好了防禦準備。7月3日,德軍2個裝甲集群合編成第4裝甲集團軍,繼續向東和東南方向追擊避開合圍的蘇軍,向斯摩棱斯克方向推進。

7月9日黃昏,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從波洛茨克到日洛賓的正麵逼近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地區,占領維切布斯克,將主力集中於莫吉廖夫和奧爾沙之間。這時候,蘇軍統帥部預備隊雖然已經陸續投入了戰鬥,但還沒有完成戰略預備隊的集中、展開和建立穩固的防線。

截止到7月10日,德軍幾乎占領了白俄羅斯的全部領土,在西方向推進了450-600公裏。7月16日,斯摩棱斯克被攻破。蘇聯西方麵軍共陣亡34萬餘人,受傷7萬餘人,平均每天傷亡2萬餘人。

德國中央軍群在侵蘇戰爭前期達到了希特勒預想的目的,給蘇軍以極大的震懾,閃擊戰初戰告捷。

2.德軍北路

德軍北方集團軍負責北路,由勒布元帥指揮,它以第4裝甲集群為中路,第18和第16集團軍為左右兩翼。在第1航空隊支援下,德軍北方集團軍自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以東地區向陶格夫匹爾斯、普斯科夫、列寧格勒方向實施進攻,企圖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占領那裏的港口和海軍基地,攻取列寧格勒,與芬蘭軍隊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