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附錄(3 / 3)

【邵陽】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現轄8縣1市3區(即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寧縣、綏寧縣、城步縣、武岡市和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人口740萬,為湖南之最;麵積2.1萬平方公裏,居全省第二。邵陽以縣治位於邵水之北得名。“邵”字本為“昭”,因晉代,武帝司馬炎因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為“邵”。“邵陽”之名由此始。南宋理宗趙昀做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他登基做皇帝後,年號“寶慶”,就將邵州升為寶慶府,以年號命名封地,以做紀念。寶慶之名,從南宋開始,沿襲700多年,毛主席和周總理等革命前輩提到邵陽時,也多稱寶慶。邵陽境內辟有新寧崀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

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新寧縣境內,含天一巷、辣椒峰、夫夷江、八角寨、紫霞峒、天生橋六大景區,總麵積108平方公裏,是中國頂級的丹霞地貌風景區,被著名的地質專家陳國達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其中的“崀山六絕”——天下第一巷、八角寨鯨魚鬧海、將軍石、駱駝峰、天生橋、辣椒峰令人歎為觀止。

“崀”見於《辭海》,曰:“崀,地名,在湖南新寧縣境內。”當地的神話乃至方誌說,當年舜帝南巡路過新寧,見這方山水美麗,便脫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崀山。”2000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定為國家攀岩訓練基地,2001年10月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5月由國務院審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被列為國家自然遺產;2007年確定為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4A級景區。

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係,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又尤以崀山為中國丹霞地貌峰景區中豐度和品位最具代表性和最優美的景區,以完整的紅盆丹霞地貌計,居全國第一,是一座天然的丹霞地貌博物館。

隆回縣灘頭鎮,據說是因鎮北有三條溪水彙集,天長日久積沙成灘而得名。作為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間文化繪畫之鄉”,這裏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和古樸淳厚的民風,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珍品——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興起於明末清初,至今已300多年曆史。最盛時有108家作坊,兩千餘人從事年畫的生產。產品遠銷黔、滇、粵、桂及東南亞等地,年銷量達3000多萬張。2002年,灘頭年畫列位於“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第一批名單;2003年,又獲文化部“中國民間美術金獎”。

灘頭年畫的製作方法是采用木板套色水印,經過繪製、刻板、套印、修描等工藝過程,使用高純度三原色套印,即以暖色調為主,又重大塊的冷暖變化對比,使畫麵單純、明快,具有強烈的喜慶吉祥氣氛。在印刷完成後,再用手工開臉,加繪五官、胡須,使人物的形象更趨完整。

灘頭年畫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以祝福新年為主要內容,運用誇張的手法,使其形象生動完整,反映著人民的情感、願望和審美意識,為群眾喜聞樂見。我國文壇巨星魯迅收藏的年畫目錄中,第一幅就是灘頭年畫《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娶妻全本》。

【婁底】位於湖南省中部,現轄婁底、漣源、冷水江三市和新化、雙峰二縣。總麵積8117平方公裏,總人口309萬。婁底礦產資源豐富,素有“世界銻都”、“百裏煤海”和“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已探明可供開采的礦藏達48種,其中銻礦儲量居世界之冠。婁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有清代名臣曾國藩故居、羅盛教故居、蔡和森故居、湄江風景區、波月洞等旅遊佳境。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位於雙峰縣荷葉塘鄉富托村,占地60餘畝,建築麵積近1萬平方米。自曾國藩夫婦至其玄孫輩,曾氏共有四代人居住於此。199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國藩的曾孫女曾寶蓀女士《我的家世》中這樣描述:這棟大屋,大體是照侯府規製蓋的。宅有東西兩門。進來是一個半月形的石板大坪,半月形外,是一張大塘,也是半月形,有如泮宮。中門因為門樓很寬,所以並不顯得高大,門上有“毅勇侯第”四個大金字直匾,進了大門,便像北京的四合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