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 / 3)

南嶽號稱“五嶽獨秀”,“秀”在她“五裏不同景,十裏兩重天”,這話一點也不誇張!最著名的該是“衡山四絕”了: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祝融峰之高,水簾洞之奇。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江山萬裏行》書中,他主張還應加上“聖帝廟之大、祝聖寺之古和磨鏡台之幽,合為南嶽‘七絕’乃善”。

南嶽之“秀”,還在於她“外秀於林,內秀於文”。南嶽為曆代帝王封祀名山,“文明奧區”名震天下,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慕名而來。在盡情攬勝之餘,雅興所至便勒石題刻,故留下數不勝數的石刻。現在的南嶽,可以說是無山不勒,無廟不碑,曆史悠久,書刻獨特,有“石刻藝術宮”之稱。

南嶽最大、最古的石刻,要數禹王碑。它重達七千公斤,高一丈,寬七尺,用青石製成,傳說夏禹治水受挫,便四處打聽治水良策。當他聽說有一本能教人如何治水的《金簡玉書》埋藏在南嶽,就立即趕來南嶽、他殺白馬禱告天地、夢得仙人相告而獲此書,並按書中的指點最終奠定河川。大功告成後,他把《金簡玉書》送回原地,並在岣嶁峰上刻一石碑,記載治水經過,就是我們說的“禹王碑”。不過碑文皆為蝌蚪文,曆代考古學者對其解析不一,眾說紛紜。至於禹王碑究竟是大禹本人所樹,或是後人為紀念他而立?千百年間莫衷一是。相傳南宋時四川人何致,將禹王碑拓摹鐫刻於長沙嶽麓山後,輾轉翻刻者頗多,禹碑遍及全國。如果我們中誰有興趣留下來潛心研究大禹碑,並能得出新成果,相信也是能傳千古之事。

南嶽之“秀”,還“秀”在她擁有成千上萬虔誠的南嶽香客!衡山遊道上那些頭戴皂巾、身穿黑衣、胸係紅兜的就是虔誠的南嶽香客。由於南嶽衡山佛道共榮,寺觀眾多,僧道輩出,因此吸引了許多宗教信徒前來進香朝拜,人們稱之為“南嶽香客”。每年從農曆三月開始,他們從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湖北等地陸續趕來,最高峰是在農曆八月後,那時每天都在一萬人次以上(“南嶽菩薩照遠不照近。”所以南嶽本地人很少燒香)。他們懷著美好的心願,不遠萬裏趕來用“燒餓香”或“燒拜香”的方式表達他們的虔誠(所謂“燒餓香”,就是離開家以後就不吃任何食物,隻靠飲水充饑,直到在衡山燒完香以後才進食;所謂“燒拜香”,就是持香火,五步一跪,十步一拜,從山腳下一直拜到祝融峰為止)。還有的香客喜歡邊拜邊唱,一路上旁若無人地唱著進香歌來朝拜。絡繹不絕的香客給南嶽的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像當地人所說的:“南嶽人,不種田,趕屆廟會吃三年。”

南嶽衡山為何能吸引成千上萬虔誠的香客呢?這得從南嶽的佛道共榮說起。就道教而言,相傳太虛真人赤鬆子就曾隱修於此。火神祝融也被封為“南嶽司天昭聖帝”,衡山絕頂也被命名為“祝融峰”。還有大禹岣嶁峰刻天書、張三豐南嶽煉丹、鐵拐李玉溪修橋、張果老大廟埋鞋的故事等。《南嶽誌》記載,東漢末年道教正式傳入湖南,幾乎與中國道教史同步發展。西晉時期的道教我國第一位女道士魏華存修道於衡山黃庭觀,唐朝著名道士許石昔隱居於衡山招仙觀,唐朝中興名相李泌結廬居於衡山鄴侯書院等等。

佛教方麵則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年到519年),惠海和尚講經於蓮花峰下,首建方廣寺,自此佛教傳入南嶽。以後希遁、海印大法師相繼來衡山傳教,至公元567年,慧思大和尚在衡山修建般若禪林,廣宣佛法,使佛教正式入主衡山。自陳到唐,由明及清,佛教在衡山得到廣泛發展,慧裏、智凱創佛教天台宗,懷讓創禪宗南嶽係,希遷傳禪宗青原係,楚圓開黃龍宗,慧南開楊歧宗,承遠、法照傳淨土宗,惠開傳律宗等都發生在南嶽山上。尤其是佛教禪宗,在懷讓、希遷、馬祖、道悟、惟儼、天然等名僧的大力推動下,先後衍生出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溈仰五大宗師,流傳全國甚至朝鮮、日本等海外地區,蔚為大觀,佛教史上稱為“五葉一花”。

南嶽幾千年來能夠做到佛道並存,互彰共顯,同尊齊榮,沒有博大的胸襟與發展的眼光來審時度勢能做到這樣麼?也許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與時俱進和實事求是吧?!

南嶽衡山牌坊位於南嶽古鎮南側,臨107國道的交叉口,建於1988年。它是進入南嶽衡山的門戶,牌坊為四柱三間衝天中琉璃歇山頂式,坊高20.4米,寬21.7米,花崗岩石砌體,四大直柱,前後各有一對石獅蹲立雄視,陽剛威猛。坊上端兩麵均嵌有白色大理石額各一方,正麵坊額上“南嶽衡山”為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題字,上方圖案為南嶽衡山山徽;北麵坊額上“文明奧區”是當代書法藝術家吳作人題字,四柱鐫有楹聯四副。正麵兩中柱對聯為胡遐之所作、吳作人所書:秀氣來高宇,看四絕奇觀,五峰勝景。文明稱奧區,有二賢吟跡,七祖道場。正麵兩邊石柱對聯為全國賦學會會長馬積高所撰、書法家潘佛章所書:天下數名山。五嶽之中稱獨秀。人文傳太古,六朝而後見多姿。牌坊後麵正中石柱對聯為:七二峰霧失雲迷,好留佳客尋衡嶽。九千丈風迥雪舞,喜看飛花落洞庭。後麵兩邊石柱對聯為:北望神州,擎天四嶽皆吾友。南來勝景,播譽千秋是此山。

景因文秀,文因景成。就牌坊對聯,曾發生一次軼聞趣事:一書畫家就北麵中聯的“七二峰霧失雲迷,好留佳客尋衡嶽”中的“好”字的寫法持有看法,認為“好”字的字架、結構、規格,同其他字欠協調。此時有人站出來為書畫家解釋,說是“好”字書寫尤為出色,寓意深刻,浸透謙意,盡管南嶽衡山獨秀於五嶽,但不能自己說得盡善盡美,不能說成十分好,因此“好”字隻能寫成七八分好。總之,四副對聯高度概括了南嶽衡山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宗教文化和悠久曆史,使遊人未進入景區,就已對南嶽衡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南嶽古鎮的具體形成年代已不可考,據史書記載,至少在唐代時,這裏就已經形成了非常興旺的香市。古鎮的街道都是用麻石板鋪成,這在現代城鎮中很少見到。街麵整齊平整,不坑不滑,古樸莊重,極容易讓人產生懷古之情。曆經悠悠千年歲月,路麵被磨得光可照人,遊人的腳步聲,好似木魚聲聲,不緊不慢地敲擊在每一位香客的心頭!

古鎮的中心叫“四牌樓”,它向東西南北各伸出一條麻石鋪就的街道。說起古鎮四街的石板路,它的曆史與南嶽古鎮形成的歲月一樣久遠。不過那時的街道沒現在這麼長,路也沒這麼寬。為什麼要選用麻石,南嶽人這樣說:麻石堅實,耐磨、耐壓、且比水泥路耐凍;南嶽遍山是花崗岩,成本少、造價低;安全清潔,晴天不揚塵,雨天不泥滑,行人走得消遙自在;能體現古鎮的古樸風貌,為景區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線;再說石板路易於維修,隻需將鬆動的石板用水泥固定,或將損毀的翻出換上新石板即可。

南嶽石板路還有一獨特的景象,每到寒冬臘月,大雪紛飛之時,山上山下白茫茫一片,唯獨古鎮的石板路顯露出青色,雪花飄在石板街上當即融化,絕無積雪,傳說這是托了仙人張果老的福。張果老為減輕古鎮那常年打赤腳老百姓的寒冷,曾將一串筍殼做的草鞋埋在了南嶽大廟裏麵,從此,古鎮四街的地上,就再也不存積雪了,這一獨特的景致,常讓人津津樂道。

北街口的牌坊立於北宋時期,額坊上“天下南嶽”四個字由宋徽宗所書寫的。古時皇帝或欽差大臣祭祀南嶽聖帝時就是走的這條街,所以也稱北街為“禦街”。十字路口的中心有一個條石砌出的圓圈,那是古代擺設香案、宣讀皇帝詔書的地方。

南嶽大廟地處禦街的盡頭,集民間祠廟、佛教寺院、道教宮觀和皇宮殿宇於一體,是我國南方及五嶽中規模最大的廟宇。據《南嶽地方誌》記載,唐代初年在此修建了司天霍王廟,唐玄宗時改為南嶽真君祠,宋代開始營建南嶽司天昭聖帝廟祠。在曆經多次大火、重修和擴建,最後在清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由平江舉人李元度受命重修,才形成今天的規模。大廟現存建築共有九進、四院、八寺和八觀,前後縱深375米,左右橫寬前半段139米,後半段174米,總計占地9.85萬平方米。它的總體布局和建築特色類似於北京故宮,所以它便有“江南小故宮”的美譽。它的中軸線上為儒家建築風格,東邊為八個道觀,西邊為八個佛寺,像這樣儒、道、佛三教共存一廟,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欞星門是南嶽大廟中軸線上的第一進建築,“欞星”古稱天田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主管人興國旺。以欞星來命門,寓意著希望人才興旺,國家昌盛。門側的對聯:“樓環萬字,檻繞回文,仰台閣輝煌,是謂仙宸帝闕;星斂貪狼,風儀和鳳,喜山河奠定,同遊化日光天。”高度讚揚了大廟佛道並存及建築規模的輝煌和祖國形勢之大好。欞星門上方的漢白玉碑上,有“嶽廟”二字。牌坊頂的圖案,方中有圓,圓中帶方,這是顆石印,象征南嶽聖帝的玉璽。欞星門原來為純木結構,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才換成花崗石門。門高和寬均為20米,厚為1.1米,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寬的石質牌坊大門。門口兩隻石獅古樸大方、形態逼真。一隻為雄獅戲珠,另一隻為母獅抱仔。

欞星門內是一個鬆柏參天、綠草如茵的庭院,左右有一個水火池和一個碑亭。水火池是蓄水以防建築起火的,也常被信徒們用來放生,因此俗稱放生池。東邊的碑亭中置有《重修南嶽廟記》碑刻,西邊的碑亭中則置有《祭衡嶽文》碑刻。

魁星閣,又名盤龍亭,是中軸線上的第二進建築,為重簷歇山頂建築,麵積139平方米。閣內原有魁星雕像,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都常帶著子女來此祈拜。

魁星閣兩側有鍾亭和鼓亭,左邊的鍾亭原來擺放著一口重達9000斤的大鍾,右邊鼓亭內原有一麵直徑2米的大鼓。古人相信隻要鍾鼓齊鳴,就能鎮住龍王,使它不敢興風作浪,以保國泰民安。

川門,也叫正南門,是南嶽大廟的第三進。因這三個半圓形門很像“川”字,所以叫做川門。它由青磚砌成,門洞高15米,分為中間的“正川門”和左右的“東川門”、“西川門”。古時候,隻有帝王天子和朝廷命官才能通行正川門,平民百姓隻能走東、西川門。門洞上是高聳的赭紅城牆,原來還有一棟造型別致,四周有欞窗的大閣樓,可惜在1944年被日軍炸毀,1997年重建時整修成平台,登上平台可以俯瞰大廟全景。

川門後麵是大廟的第二重院落,縱深不長,橫斷麵卻很寬。院落東邊是“玄德尊門”,通大廟東翼的8個道觀;西邊是“六寺同門”,通大廟西翼的8個佛寺。正中為的禦碑亭,是中軸線上的第四進建築。禦碑亭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裏麵立著康熙皇帝撰寫的《重修南嶽廟記》青石碑。碑高6.6米,重約2000千克,共有碑文279字,敘述了康熙帝下旨重修南嶽嶽大廟的經過。碑頂雕有雙龍捧日的浮雕,底座是重達20噸的青石龜。這頭石龜的來曆有兩種說法,一說它是龍第九子,生性好負重,所以石碑底通常都雕著它的形狀;另一說這是千年長壽吉祥龜,非常有靈氣。民諺中說道:“摸摸石龜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石龜背,大富又大貴;摸摸石龜身,財運永亨通;摸摸石龜爪,一切都變好;摸摸石龜尾,幹活不會累;從頭摸到尾,萬事不後悔。”

嘉應門是大廟中軸線上的第五進建築。“嘉應”取自《漢書·禮樂誌》中的“天地順而嘉應降”,是古代用來迎接遠方賓客的儀門。嘉應門為單簷歇山頂七開間建築,寬36.8米,高18米,深16米,是整個大廟中最寬的地方。

嘉應門後的第三重院落為南嶽大廟的主院,由禦書樓、正殿、寢宮和東西長廊組成,共有房屋58間。周圍還栽種著古樹名木90餘株。

大廟中軸線的第六進建築叫禦書樓,為重簷歇山頂,麵闊七間,寬30米,深20米,高15米,因為過去裏麵收藏了七塊皇帝禦賜匾額而得名,現辟為文物陳列室。

正殿是中軸線上第七進建築,為整個大廟的核心,由於正殿供奉著“南嶽司天昭聖帝”祝融所以又叫做“聖帝殿”。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的,寬53.68米,長34.84米,麵積達1877平方米。正殿屹立在2米高的16級須彌台座之上,殿高31.11米,是整個大廟最大、最高的建築,它高出南嶽古鎮上的所有建築,凸現出它至高無上的地位。

正殿前的廣場占地千餘平方米,終日青煙嫋嫋,香飄滿院,它是用於酬神演戲和香客朝拜的地方,兩邊的寶庫則是供香客焚香燃燭的地方。尤其在廟會和春節期間,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信徒們濟濟一堂,真正是熱鬧非凡!

正殿裏裏外外共有72根石柱,寓意著衡山的72座山峰一統於聖帝麵前,其中正門前的兩根大石柱是用整塊花崗岩鑿成,高6米,直徑1米,重達14噸。石柱上疊木梁,以鬥拱相連,用丹漆彩繪。屋簷下和回廊間有許多雕刻,如人物、山水、花鳥等,生動逼真。正殿屋頂為七開間重簷歇山頂,覆蓋黃色琉璃瓦,屋脊正中高聳一隻金光閃閃的高4.55米、重達千斤的七節青銅葫蘆。兩端各有一把長1米重300斤的青銅劍,既是鎮邪寶器,又起著避雷的作用。在四角飛簷上,還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陶龍。從外觀上來看,整個正殿飛金流碧,精致古樸!

正殿神龕上裝飾有4條金龍、2隻金鳳,兩旁鑲嵌有鄭板橋的“梅蘭菊竹”竹版刻畫。龕內供奉的就是祝融火神南嶽司天昭聖帝坐像。像高6.3米,神態威嚴,讓人不敢逼視。左右立著哼哈二將,再旁邊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他們形態不一,神情各異,或怒發衝冠,或和顏悅色,或垂目深思,或昂首直視,表現出了高超的雕刻手法!

正殿之後為大廟的第四重院落,由供奉聖公聖母的寢宮、供奉道教注生真君的注生殿、供奉佛教轄神總管的轄神殿和北後門組成。

勝利坊為一花崗石門,是南嶽衡山的登山起點。它是1947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而修建的,故名“勝利坊”。上有對聯一副:“七二峰,令召群英,勝算先操,中流砥柱;五大洲,盟聯友國,狂瀾競挽,世界和平。”原聯為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所書,後毀於“文革”時期,現聯為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左手書寫。

南嶽忠烈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香爐峰下。它是我國建築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也是國民政府在大陸唯一一處保留下來的紀念抗戰烈士的大型陵園。在這裏,長眠著國民黨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的部分抗日陣亡將士。忠烈祠於1943年落成,耗資1887萬餘元。陵園仿南京中山陵樣式建造,坐南朝北,依山而築,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它沿中軸線共分為牌坊、紀念碑、紀念堂、致敬碑和享堂5部分,前後縱深320米,左右寬約60米,占地麵積23400平方米,建築麵積約890平方米。

這座三拱單簷牌坊便是忠烈祠的正門。由花崗岩砌成的,正上方的漢白玉石匾上鑲嵌著的“南嶽忠烈祠”五個大字,金光閃閃。它是由原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題寫的。

進入牌坊,便是一個平坦而又開闊的廣場。中國如此之大,為什麼選擇在南嶽衡山修建忠烈祠呢?那是因為在抗日戰爭爆發後,華北、華東和華中大部分地區相繼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衡山成了抗日前線大本營之一。1938年11月,蔣介石在衡山主持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在會上,蔣介石聽取了各戰區指揮官的彙報後,鑒於“陣亡將士,多暴屍戰場”,指示要盡快將烈士遺體設法掩埋。會議決定,由中央下撥巨款,第九戰區、第六戰區和湖南省政府出資並接受社會各界捐款,在名山南嶽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安葬陣亡將士的遺骸,以告慰烈士在天英靈。

廣場中心造型奇特的雕塑便是“七七紀念塔”。它是由五顆倒立的花崗岩炮彈組成,炮彈一大四小,代表著我國的五大民族——漢、滿、回、蒙、藏。雕塑的正麵和左右兩側,都嵌有漢白玉砌的“七七”兩個字,象征著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爆發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團結抗日。塔的背麵刻寫著薛嶽將軍所題寫的《“七七”紀念碑銘》:“寇犯盧溝,大波軒然。捐軀為國,忠勇將士。正氣浩然,彪炳青史。漢族複興,永湔雪恥”。這些炮彈倒立在地上,直指藍天。直指太陽即意味著“抗日”。

紀念堂正門上的匾額“紀念堂”3個字是由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題寫。紀念堂的正中豎著一塊高達6米漢白玉石碑,上麵刻有薛嶽撰寫的《南嶽忠烈祠紀念堂碑記》,記述了建祠的曆史背景和經過。堂的兩側為展覽室,陳列著關於南嶽與抗戰的一些圖片文字資料。

從紀念堂的後門走出,可見兩排台階依山勢而上,總共有276級台階,代表著抗戰時期犧牲的276位將官。兩排台階的中間為精心設計的綠地,其中用大理石片鑲嵌著“民族忠烈千古”和“民族、民權、民生”的大字。台階共分九大層,第六層之上有一座“致敬碑亭”。致敬碑亭也叫“安亭戰役紀念碑亭”,是為了紀念安亭戰役中犧牲的將士所修建的。亭內有記述安亭戰役的石碑,亭左還有一麵石碑,上麵刻著“遊人到此,脫帽致敬”八個字。

享堂為忠烈祠最後的也是最主要的建築。在享堂正門上方懸掛著鎦金匾額“忠烈祠”,落款為“蔣中正”。1984年5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誌在此指著這塊匾問:“是原物嗎?什麼時候掛的?掛得好!統戰工作是你們始終的任務,有的人為國家、為民族生存而犧牲了,應該重視,應該紀念;有的人還健在,在國外、在台灣,祖國統一是大家的工作嘛。”的確很難得,現在的這塊匾就是當時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原物。1953年被摘了下來不知所蹤,直到1980年在南嶽大廟西側龍塘寺中廳發現。由於流落期間曾被人拿去剁豬草,所以背麵刀痕累累。後來經過重新油漆恢複後,直到1982年才又重新掛在這裏。

享堂外兩側的山坡為抗日英烈的公墓區。整個墓區占地逾13萬平方米,共有37軍60師、70軍19師等集體墓葬7座,胡鶴雲、鄭作民等將軍個人墓葬10座。

南嶽索道,被譽為“神州第一跨”、“江南第一索”。1995年10月18日正式開通,它由南嶽區人民政府、湖南省旅遊開發總公司、香港立華投資有限公司、中國旅遊商貿服務總公司、馬來西亞華聯集團合資興建,中外合資南嶽索道運輸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工程總投資3200多萬元人民幣,它是采取雙承載、雙牽引、往複式、封閉吊廂的大型旅遊索道。索道下站設於半山亭,上站設於南天門,中間設有兩個支架;索道全長1710米,最大單跨1348米;索道上下高差472米;車廂可乘座50人,雙向客運量為1000人/小時,運行一次最快隻需5分鍾。

麻姑仙境在天柱峰下,因我國古代第一個女道士魏華存的侍女麻姑而得名。魏華存從小就潛心修道,後來得道成仙。她在南嶽黃庭觀修煉期間,由侍女麻姑相陪。麻姑經常上山采藥,並開墾了很大一個草藥花圃,香氣彌漫整個山嶺,“香崗“因此得名。

靈芝泉,其泉水都是天然的山泉水,利用壓力壓上來彙成了一座人造遊泳池。這座遊泳池是原來的國民政府湖南省主席兼第四陸軍總指揮何健於1938年為女兒修建的,後來由於抗戰期間宋美齡多次在此暢遊,也就成了她的專用遊泳池。相傳麻姑在采到靈芝時,就是用這兒的泉水來洗刷的,天長日久,這裏也就沾了些靈氣。

磨鏡台,相傳禪宗弟子懷讓於公元713年來到了南嶽福嚴寺,在此期間,有一位姓馬名道一的和尚也來到了南嶽,就在福嚴寺附近結廬坐禪。懷讓見道一氣宇不凡,認定是可造之才,於是問他:“你辛辛苦苦坐禪是為了什麼呢?”道一回答:“我坐禪是為了成佛!”懷讓聽後二話不說,搬來一塊大青磚,就坐在草棚前的大石上磨了起來。磨了幾天後,道一終於忍受不了磨石噪聲,質問懷讓:“你在這裏磨磚幹什麼?”懷讓不疾不徐地說:“磨磚作鏡也”。道一火更大了:“磨磚豈能作鏡?”懷讓答道:“磨磚不能作鏡,坐禪豈能成佛?”道一不服氣地說:“請問大師,如何方能成佛?”懷讓借機開導說:“心中有佛,自然成佛。”道一聽後心竅頓開,大徹大悟,立即拜懷讓為師,學習禪宗。此後,道一也成為一代禪宗高僧,磨境台就是懷讓磨境開導道一的地方。磨境台古木參天,茂林蔽日,堪稱衡山最幽深的地方之一。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湖南省主席何健即在此修建了避暑別墅,其中的一號樓是蔣介石來視察時下榻的地方。

藏經殿,位於衡山祥光峰下,始建於南北朝時南朝陳光大二年,即公元568年,是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和尚為離眾靜心、潛心研經而精選之地。藏經殿原名小般若禪林,後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禦賜一部《大藏經》於該寺,便改名為藏經殿。藏經殿在曆史上幾經興廢,現存建築為民國時期重建。

藏經殿的建築獨具特色,這裏沒有一般佛寺具有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群體建築,而隻有一座單簷歇山式大殿。大殿麵積約300餘平方米,由20根花崗岩石柱支撐,氣勢非常宏偉。藏經殿內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象征著佛法普度眾生。佛像為純銅鑄造,通體鍍金,高1.32米,重256千克,是泰國華裔黃彰任夫婦於1982年捐贈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蓮台之上,神態慈祥,熠熠生輝。殿中兩個花崗岩石柱上刻著一副對聯:“我佛所宗,真如貝葉;眾經之長,妙法蓮華。”佛像後方有一個閣樓,過去是收藏經書之地,叫做藏經樓。

藏經殿的右邊有一間鐵瓦石屋,叫做“香積廚”。藏經殿外麵的原始森林由於明代高僧無礙和尚曾經在此林中得豆兒佛衣缽傳授,因此叫做“無礙林”。在這片六七萬平方米的古樹林中,生長著五六十種常綠喬木,密密層層,遮天蔽日,秀色無邊,“藏經殿之秀”便由此而來。

祝融峰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300.2米。由於它獨立於湘南盆地之中拔地而起,更顯其峻極天穹,因此登高一望,湘南風景盡收眼底。李白稱頌道:“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韓愈也賦詩讚歎道:“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有了這些名篇佳句,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祝融峰之高”會名列“衡山四絕”之首了。

祝融峰頂建有祝融殿。原名天尺庵,始建明朝萬曆年間,清乾隆年間才改稱祝融殿。殿宇完全修建在一座絕頂巨石之上,分為兩進,殿頂蓋有重達30斤左右的加錫鐵瓦。這些鐵瓦曆經千年而不鏽,光潔如新。遊人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要用鐵瓦呢?這正體現了建築師的匠心獨具。因為當時建築師們看到祝融峰頂的四周,樹木稀少而且低矮,是由於常年不斷的四五級大風所致。所以要保持殿頂不被大風掀起,非鐵瓦不足以勝任。據《南嶽誌》記載:殿蓋鐵瓦,目的就在於“罡風不能動搖,冰雪未可凍裂”。古代鐵屬金,祝融殿又被稱為金瓦殿。

祝融殿內供奉的是祝融神,兩旁站立六部尚書和金吾二將,神龕後還有觀音菩薩、雷神和慧思和尚的塑像。祝融殿右側小石門的外麵有一個石台,上刻“乾坤勝覽”和“唯我最高”。這是望月台,也是南嶽衡山真正大光明最高點。站在這裏憑欄望月,會覺得雲低月近,如登天門一般,令登臨者心曠神怡,魂遊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