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洪水滔天,死而不甘(1 / 2)

第一章 洪水滔天,死而不甘

禹,原本姓姒,又稱大禹,後世稱他夏禹。大禹出生在我國西羌一帶,後遷到嵩山下,他是夏後氏部落的領袖。

大禹治水的故事,基本上是盡人皆知的。這個故事之所以會流傳得這麼廣,完全是因為大禹治水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大禹是黃帝的第四代孫,他的曾祖父名昌意,他的祖父名顓頊,他的父親名鯀。

黃帝死了以後,顓頊繼承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之職。

帝正妃嫘祖所生之子取名昌意,昌意被分封到了若水之後,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後來生了顓頊。

顓頊是一個性格沉穩而富有謀略的人,他的德行十分高尚,為人謙恭。

顓頊15歲時就能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他被封於高陽,因此,史書又稱他為"高陽氏"。

黃帝臨死時,將帝位傳給了有聖德的年僅20歲的顓頊。顓頊繼承部落聯盟首領之職以後,百姓們生活穩定,四方歸服。

顓頊活到了98歲,在現代社會也是高壽的人。他在位長達78年之久。顓頊死後葬於濮陽鮒魚山之陽,他心愛的九個妃嬪死後安葬在了魚山之陰。

顓頊的兒子名窮蟬,顓頊沒有讓他繼承部落聯盟首領之職,而是選擇了嚳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繼承人。

嚳是黃帝正妃嫘祖大兒子玄囂的孫子。傳說帝嚳出生時就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嚳不但品德高尚,而且聰明能幹,被封於高辛,因此又稱"高辛帝"。

帝嚳繼承帝位後,時刻不忘勤儉愛民,以仁愛治天下,使得天下歸一。

帝嚳一共娶了四個妃子。正妃邰薑生子棄,棄就是周朝的始祖;第二個妃子名有娥簡狄生子契,契就是商朝始祖;第三個妃子陳豐慶都生子放勳,放勳就是堯;第四個妃子訾氏常儀生子叫摯。摯繼承部落聯盟首領之職以後荒淫無道,不得民心,僅僅當了九年皇帝就讓位於堯。

年僅21歲的堯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建都乎陽(今山西臨汾),人稱赤帝。

帝堯是一位寬厚仁慈、深得民心的帝王,人們都說接近他能感到太陽一樣溫暖,遠望他就像雲霞一樣燦爛。

堯認為舜非常有德行,不但禪位於他,還將女兒娥皇、女英下嫁給他做妻子。

堯禪位28年以後,118歲時去世,葬於濟陰城陽。堯去世的消息傳出來以後,百姓們非常悲痛,就像他們的親生父母死了一樣。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滔天的洪水,不但包圍了高山,而且吞沒了丘陵。平原成了汪洋,莊稼都被淹沒了。百姓們房屋被衝毀了,隻好逃離故土,難以維持生計。華夏大地麵臨著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堯為了戰勝可怕的洪水、解除百姓們所受的疾苦,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理洪水一事。四方部落首領認為鯀才能出眾,是治理洪水的最佳人選。

四方部落首領說:"鯀是最適合的人選,你應該讓他試一試!"堯當時勉強同意了。鯀奉命治水九年,勤勉不息,但鯀治理洪水的方法隻是不斷用土擋。他不斷造堤築壩,四處堵截洪水,結果洪水不但衝毀了堤壩,反而越鬧越凶。鯀治水九年,不但勞民傷財,而且一事無成。

舜接替堯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考察鯀治水的情況。舜認為鯀治水多年,沒有取得成效是因為鯀辦事不力,下令處死鯀,鯀在行刑時,高呼:"我治水無功,理應受死,但現在大水未治,我死而不甘!"

子繼父誌,疏江導河

鯀治水失敗以後被殺,他有個兒子叫禹。禹是一個性情仁厚和善、機智勤勞的人。禹不但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謙恭好問,他路過十家以上村莊的時候,都會到村子裏求教,如果村民向他講述了有益的話,他馬上就會拜謝。

年僅18歲的禹上書舜帝,想完成父親在世時沒完成的事業--治理洪水。

舜帝正苦於沒有人能治理洪水,接到禹的上書後非常高興。有的大臣卻不相信禹,給舜提意見說:"禹隻是個小孩子,他怎麼能治理洪水呢?再說要是他還用他父親的那套辦法,不是越治越糟糕嗎?"

舜覺得大臣說的話有道理,但是既然沒有別的人願意去治水,舜想讓禹試一試,便讓禹上朝。

舜在宮廷接見了禹,舜探問他治水的方法。禹說:"先父治水,我了解他用的是堙障法,就是用土木石頭把水堵住的方法,那是不行的。現在我用疏導的方法,就是放水。我們把水疏導通開,最後叫它流入大海,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