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人類活動與生態係統的健康(2 / 2)

影響生態平衡有自然和人為兩種因素。火山爆發、雷擊火災、地震、泥石流等,屬於自然因素;過度墾荒、放牧,亂捕濫獵等,屬於人為因素。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是人為生成的。如埃及阿斯旺大壩擋住了肥沃的淤泥,使尼羅河下遊的土地貧瘠化;河裏的營養物質減少,使尼羅河三角洲和地中海的漁業生產受影響,埃及沙丁魚的捕撈量減少。又如印度北部山區由於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2.000多人被淹死,4萬頭牲畜被衝走。影響生態平衡的人為因素還包括毀壞植被、引進或消滅某一生物種群,戰爭、建造某些大型工程和大型城市,以及現代工業、農業生產過程中排出某些有毒物質和向農田中噴撒大量農藥等。這些人為因素都能破壞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使人類生態環境的質量下降,甚至造成危機。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在這種平衡係統內部時時刻刻發生著各種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雖然這種平衡係統對外界的幹擾相當敏感,但這並不是說人類不能利用環境、改造環境。為了更加有利於自己的生存,人類完全可以建立新的平衡。

三、人類為了改善環境進行的鬥爭

人們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曾進行了改善環境的鬥爭,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古代,人們為征服洪水災害,經過大量的實踐和血的教訓,以禹王為首的先民們,劈山通澤定九州,治服了洪水,使中華民族安居樂業。這告訴我們:自然災害是可以減輕或消除的。采取的基本辦法是“疏導”,使其向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流動物質(洪水等)新的“平衡”。循著這條途徑減輕或消除自然災害(如火山噴發、地震災害等)的基本思路是:我們有計劃地逐漸引出內生能,利用內生能為人類工作,不使內生能積累到成災的程度,也就使地殼的應力趨於平衡。那麼這樣我們也就可以減輕或消除火山噴發與地震災害;同時,人類也就可少用或不用化石燃料,從而也就避免了二氧化碳過多而形成的“溫室效應”和空氣汙染。這種辦法我們稱之為“疏導平衡”;這種原理我們稱之為“疏導平衡原理”。它是自然界由量變到質變規律的體現。我們利用疏導平衡原理也可減輕自然界物質循環中對人類的不良影響。例如在全球水循環中,地球上太陽輻射強度不均勻,加之氣象條件(大氣環流、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和地理條件(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的不同,致使全球水循環在時空分布上極不均勻,從而造成地表局部區域旱、澇災害。在我國古代疏導排泄的基礎上,人們又構築水庫,開鑿運河、渠道、河網,大量開發利用地下水等,改變水的原來徑流路線,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運動狀況的變化,以更加適合於人類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比如,在幹旱地區,人們應有計劃地盡量多保留地表水,這可以通過多修水庫、池塘和渠網,植樹造林,種草,種植農作物等措施來實現;同時,可從多水地區的江河湖泊引水調劑(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引雪山之水灌溉幹旱農田),以加強水的小循環,形成適合本地區的水循環態勢。在多水地區,可以把多餘的水通過江河渠網排入海洋,著重在排洪上下工夫,以加強水的大循環。目前的問題是,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河床淤積,極大地影響了江河的排洪,有時洪水泛濫,造成水災。應采取的辦法之一是,經常疏通河道,排除泥沙。更主要的是大力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防止泥沙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