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在方誌敏等同誌的領導下愈戰愈勇,捷報頻傳,占領了弋(陽)橫(峰)德(興)三縣的大部分地區,並開辟了貴(溪)餘(幹)萬(年)新的革命根據地。根據地隨後發展到福建、浙江、江西各省,稱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稱之為“方誌敏式”的革命根據地,與自己“朱毛式”的革命根據地和同時期贛西南的“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據地並駕齊驅。

策應鳴礦暴動

1929年底,樂安河河水幹涸,不通船舶,鳴山煤礦的煤一時運不出去,當時的礦長張文通借故扣發了工人3個月薪餉,全礦工人及其家屬3000多人無法維持生活,反抗情緒日益強烈。

1930年4月初,中共鳴山煤礦支部書記王乃太親自擬定了周密的暴動方案,派出黨員夏長榮到中共信江特委去請示,信江特委認為時機成熟,批準了方案,並派出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前往支援。

4月16日晚,鳴山煤礦礦長正在擺酒設宴,以示辦礦有功,就在這時,方誌敏率領的紅軍從萬年富林趕到了樂安河南岸的孫家村。該村共產黨員孫春和、徐三崽、華子勤等人,早已按照黨支部的安排,準備好了船隻在等候。晚上10時許,紅軍渡河直插礦區,悄悄包圍了鳴山煤礦的宴會廳。王乃太、夏長榮兩人按預定方案,喬裝成夜班的木工進入鍋爐房,準時拉響了礦笛。一聲長鳴,聲震夜空,全礦所屬五山(鳴山、虎山、扁擔山、灰山、獅子山)兩嶺(洄源嶺、大春嶺)的上千名工人,高舉火把,揮舞著大刀、梭鏢、洋鎬、榔頭從四麵八方湧來,與紅軍裏應外合一舉成功暴動,繳獲步槍20多支,銀元9萬多塊。同時,還繳獲了鳴山煤礦一家官辦小型兵工廠庫存的大批成品子彈等,並動員了30餘名兵工廠技術人員加入紅軍。

鳴山暴動,是紅軍在樂平進行武裝鬥爭的第一槍,它的勝利為

樂平革命史譜寫了一首前奏曲。

攻占樂平縣城

1930年8月19日,首次出擊贛北的紅十軍在樂平遊擊隊和萬年赤衛隊的配合下,兵分三路進攻樂平縣城。一路為紅十軍主力,從橫路、蔡家向北門進攻;一路為樂平縣遊擊隊,從接渡、登高山向東門進攻;一路為萬年赤衛隊,從魁堡、鎮橋向西門進攻。三路人馬,包括在進軍途中加入的群眾共5000餘人,浩浩蕩蕩進逼樂平縣城。

這時,樂平縣城的國民黨駐軍調防走了,剩下的縣警察隊和清鄉自衛隊聞風喪膽,不戰而逃。20日淩晨,紅十軍攻占樂平縣城,砸開監獄,救出樂平縣委書記徐躍等2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並活捉鄱、樂、萬三縣聯防頭目、樂平縣清鄉自衛隊大隊長蔡子貽。在此三天前,作為原紅軍獨立團政委、紅十軍前常委的李上達,從上海返回蘇區時,在眾埠遭蔡子貽圍捕,慘遭殺害,紅十軍全體指戰員無不義憤填膺,因此,立即處決了蔡子貽,為烈士報了仇。接著,紅十軍開倉放糧,救濟貧苦人民,並頒發土地法令和勞工保護法。

同年8月29日,樂平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從文山遷駐縣城樂平鎮,這時,全縣已建立16個區委和區政府。同月,恢複重建了樂平縣總工會,王元節任委員長,全縣城皆為紅色區域。中央《紅旗日報》9月14日發表題為《江西樂平建立蘇維埃政權》一文,報道了此事。

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在方誌敏等同誌的領導下愈戰愈勇,捷報頻傳,占領了弋(陽)橫(峰)德(興)三縣的大部分地區,並開辟了貴(溪)餘(幹)萬(年)新的革命根據地。根據地隨後發展到福建、浙江、江西各省,稱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