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人物施琅:是民族英雄還是叛臣漢奸(1 / 1)

爭議人物施琅:是民族英雄還是叛臣漢奸

施琅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曆史人物,對他的認識人們往往存在這樣的分歧:施琅是收複寶島台灣、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愛國將領,還是背棄明朝,投靠清朝的叛臣?

順治三年(1646年),施琅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不久成為鄭成功旗下最為得力的一名驍將。

早年時的施琅,擁有要強的脾氣性格,常與鄭成功對立。順治八年(1651年),施琅對鄭成功“舍水就陸”,掠奪軍餉的舉動提出了異議,引發了彼此之間強烈的不滿。之後,施琅的部下曾德因犯罪而逃至鄭成功處,並在鄭軍中得以重用。施琅不顧鄭成功的意願,殺了曾德,因而再次得罪鄭成功。鄭成功下令將施琅父子三人(施琅及父親施大宣、弟弟施顯)逮捕起來,投入大牢。施琅用計逃到大陸,可是其父和弟弟卻慘遭殺害,施琅被迫降清,任福建水師提督,與鄭成功為敵。

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施琅率領清軍東征,攻克澎湖,打下台灣鄭氏王朝,對完成清朝的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收複台灣後,朝廷內部對是否留台的問題產生了爭論,在施琅等少數大臣的力爭下,康熙轉變了之前“棄台”的觀點,采納了施琅的意見,決定留守台灣。

有人視施琅為“叛徒”。原因是台灣本是他的故土,而他卻引狼入室,帶領清廷軍隊攻打台灣,這是對國家的不忠;明清之爭乃滿漢之爭,施琅投身強大的清政府而欺淩弱小的台灣,是對民族的不仁;施琅進攻台灣,打倒鄭氏政權,背叛了曾經的君主,是對君王的不義,由此可見是個十足的“漢奸”。

也有人追捧施琅為“民族英雄”。此時清朝的建立和強大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鄭氏堅守的台灣與清朝政府不再是兩個民族、兩個帝國之間的鬥爭,而是關乎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問題。施琅收複台灣,是從整體的利益出發,維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所以說施琅是個忠國忠民的有功之士。

還有人認為,評價施琅,不能夠因為他投靠清軍,就給他戴上“叛臣”的罪名,而否定其作出的貢獻,也不可因為收複台灣而一味將其尊奉為“忠義”的聖賢,忽視他易主的事實。施琅到底是不是忠臣,也自有後世來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