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播種習慣,收獲成功 從小開始自我管理
孩子從無知到長大,我們做家長的對孩子一定有個從全麵看護、管理、幫助到放手的過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放手卻並不容易。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能力的真正培養,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習慣,能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無疑對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父母應該從哪些方麵做起呢?
◆自己穿衣服
要想讓孩子自己在3、4歲之前完全學會穿脫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疊被,自我管理的意識都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兩歲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脫衣服的獨立意識,雖然費時很長,也穿不好,但還是要不厭其煩地鼓勵孩子慢慢實踐,同時教給孩子正確的穿脫衣服方法。否則依賴性一旦形成,孩子會做的事也不願自己動手。
除了鼓勵孩子自己穿脫衣服,還可以通過言傳身教使孩子逐步具有冷了添衣,熱了脫衣的意識。並可以教孩子疊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絹,小襪子等等。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
◆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玩具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父母可以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準備一個專門的放置地方, 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要讓孩子意識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隻是幫忙而已。要盡可能地用遊戲的方式吸引孩子參與收拾整理,並堅持不斷強化,最後形成習慣。
◆自己安排和自己負責
這一點對於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的小嬰兒來說確實勉為其難。但這個意識卻要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培養。
每次帶孩子出門玩,可以讓孩子自己想好需要帶什麼,孩子便主動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孩子會表達會思考以後,可讓孩子試著安排一下今天到哪裏玩?這樣的安排是否合理?並幫助孩子分析這樣做好處和缺點所在。
當孩子要帶東西出去而忘記帶或把帶出去的東西忘在外麵而生氣發脾氣時,父母千萬不能自攬責任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應該安排好,並且學著負責到底。每次注意給孩子這樣的提醒,教育和幫助,孩子便逐漸地有了這種"負責"的意識。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裏養成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告訴老師一聲的習慣,上了小學後,他們就把這個習慣帶進了學校。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下課鈴響了,小朋友自由活動,可不斷有小朋友拉住老師的手說:"老師,我要上廁所。""老師,我能出去玩嗎?""老師,我要喝水。"這種情形至少要持續半個月以上,小朋友才會養成新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另外,幼兒園上課是小課,一般不會超過30分鍾,而且如果中間有想上廁所的可以隨時去。可小學一堂課一般為40-45分鍾,小朋友剛入學不習慣,常常是沒下課就舉手要上廁所,而且一個要去,全班都要去,常常弄得老師無法繼續上課。當然作為有經驗的小學老師,都有一套使小朋友迅速適應小學生活的方法。可作為家長,如果能了解情況,適當配合一下,孩子可能會適應得更快一點。
????在上小學前的暑假裏,家長可以和孩子玩玩"我是小學生"的遊戲,媽媽做老師,孩子做學生。上課前老師提醒學生把上課用的學具準備好,上課時要專心完成任務,下課自由活動,提醒學生去上廁所。在第一輪遊戲中"老師"把主要規則講清楚,然後媽媽和孩子互換角色。這時媽媽扮演的小學生就要給小老師出點"難題"了。比如,正上課中間,舉手說:"老師,我要上廁所。"或者下課了,追著小老師說:"老師我可以去喝水嗎?"看小老師的反應如何。相信這樣的遊戲做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具備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會凡事喊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