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找到孩子的長處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 / 2)

第八章、找到孩子的長處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了解和研究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古今中外的知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視了解和研究教育對象。英國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視,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弄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特別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和責任人,是最直接、最經常、最主要的教育者。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成長培養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古代《學記》說到:"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按照這個要求,我們的父母就要能夠洞察孩子的心,全麵把握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再有針對性地"長善"和"救其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當被問到:"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嗎?"大多數父母都會回答:"當然了解!"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並能說出他的一些特點的。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融入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之中,父母是孩子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人。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朝夕相處,為父母了解和研究兒童提供了時空和情感上的便利條件。應當說,天下沒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但是父母的看法並不總是準確和全麵的,也不總是能夠考慮到孩子各方麵的特點的。"察子失真"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許多父母很容易犯的錯誤。

父母經常與孩子在一塊,可能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熟視無睹或視而不見。還有些父母忙於事業發展,累於生活瑣事,很少能抽出時間專門地觀察、研究自己的孩子,因而不能形成對孩子正確、全麵的認識。

實際上,家長了解和研究孩子,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從時間和空間條件看,父母和孩子間的時空距離是最為接近的,兩代人頻繁互動的交往為家長了解孩子提供了客觀的可能性。其次,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為家長了解和研究孩子築就了堅實的情感基礎。在家庭關係中,除了夫妻關係,就是親子關係,這是異於夫妻關係的又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關係。正是這種親子關係,促使父母對子女產生深切而真摯的愛以及強烈的責任感,促使父母時刻關注孩子的言行,去考慮孩子的教育和培養。父母應該利用這些優勢,成為對孩子最了解的人。

魯迅先生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做父母的,需要對孩子的以下方麵進行了解,才能對孩子施以適當的教育:

◆孩子的健康狀況與身體發育情況,主要是指兒童的形體結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基本活動能力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能、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等。

◆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和學習情況。

智力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表現,是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等能力的綜合,而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動機、注意等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發展也有影響。學習情況主要包括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自學能力、學習成績以及學習中的困難等。

◆孩子的個性心理品質。

這大致表現為在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個性的形成與如下四種因素有關:先天的生理素質、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個人的活躍程度、周圍人對孩子的教育熏陶。孩子的氣質、性格、興趣、能力等個性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訓練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如果忽視孩子在某一方麵所具備的能力素質,粗暴地強製他們放棄原有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習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的東西,隻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