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立、自強 吃不了苦,就享不到福
過去在教育界有一個理論,讓孩子"要學高山上的青鬆,不做溫室裏的花朵"。而現在的孩子豈止生活在"溫室"裏,簡直是泡在蜜罐裏。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又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六人捧"(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現象已是社會的普遍現象。許多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經受一點點磨難。在生活和學習上,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家長就心疼得不得了,並趕快幫他解決。有的甚至上學送,放學接,中間還送牛奶。做完作業不願意收拾書包,家長趕忙替他們整理。替孩子洗臉、穿衣服,更認為是家長"理所當然"的事。刮風怕吹著,下雨怕淋著,冬天怕凍著,夏天怕熱著。就像溫室裏養花一樣,從不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麵,受鍛煉。
可是孩子不可能永遠泡在蜜罐裏,永遠被大人捧著。他們要長大,總有一天要走向社會。而社會既有晴空萬裏、風和日麗,又有狂風暴雨、雷電交加。漫長的人生道路不會一直平坦,坑坑窪窪、荊棘叢生在所難免,就看你有沒有跨越的本領。
當今的世界是競爭的世界,未來的競爭定將更為激烈。關鍵當然是科技,但科技是靠人去掌握的,不僅僅是人的智力,還得靠人的體力和意誌。高度的智慧、充沛的體力、堅強的意誌,三者缺一不可,而體力和意誌則是智慧能否得以充分發揮的基礎和保障。現在人們對孩子智力的發展是越來越重視了,擇校、擇師、聘家教、買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料......都不惜重金,可對孩子的體力和意誌的培養尤其是意誌的培養卻非常漠視:遊泳怕孩子淹了,爬山怕孩子摔了,甚至連走路走得稍長了點都怕孩子吃不消,都要心疼都要出來阻止,這樣讓孩子怎樣去麵對未來的充滿激烈而又殘酷的競爭社會呢?
做父母的都深深地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將來的生活幸福美滿。果真這樣的話,建議家長們認真思考一位外國哲人的話:"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先吃得起苦。"
中國有句古話:"庭院裏馴不出千裏馬。"為了孩子成千裏馬,家長千萬別把"小馬駒""圈"在"庭院"保守地"飼養",而要讓他們衝出"庭院",到艱苦的環境去修好另外一門必修課--"吃苦受難"。
在發達國家的家庭裏,家長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在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但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更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的。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麵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浯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在原西德,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從幼兒園開始,日本人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這首先體現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麵。幼兒園的保育大綱上這樣明確規定:"從三歲開始,就要訓練孩子怎樣端碗拿筷自己吃飯;怎樣自己排解大小便;怎樣在保育員的指導下學會穿衣脫褲係鞋帶。到了6歲,就必須養成獨立著裝、飲食、刷牙、洗臉的習慣"。
日本的中學和小學高年級,幾乎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海島學校"或"森林學校",組織學生們到田間、海島或森林去"留學",不僅讓孩子了解農村生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麵,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