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為其姐妹本的《日中辭典》也同樣沒有注意到海塗、灘塗這些詞的存在,還出力不討好地把“遠淺”翻譯成了所謂的“平淺灘”。
我在本書開頭部分中,還這樣寫道——
說到“遠淺”,我們會想起諸如:“遠淺之海”、“有明之遠淺”(佐賀縣有明海)、北海道的“遠淺站”等詞彙或地名;會聯想到潔白的沙灘、平靜的波浪等。如果將“遠淺”限定為春天和初夏的背景下的話,視野裏甚至會浮現趕海、拾貝殼等風景。趕海甚至被用作描述春天的專用詞彙,但也可以視為迎接夏日的風景詩吧。
我甚至從“遠淺”一詞中感受到了大海的氣息,它飄逸到了毗鄰東京灣的我家的客廳。
感謝那次寧波方麵為我提供的訪問象山的機會,使我領悟到了一個新道理:對中日文進行比較時,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跨國舞台來做體驗式的調查,而不是僅限於通過字典、辭典等工具書來作桌麵上的調查。出國已經三十多年,盡管因為工作關係幾乎每個月都會回到中國國內,但是,對於離開日語教學舞台已經良久的我來說,往往被雜事所困,行色匆匆,很難靜下心來細細咀嚼中日文比較時感受到的詞意、文意、韻味、色彩的微妙區別。
就好比喝咖啡那樣。本來期望同時也是應該在一個花香、樹綠、人靚、情濃的優雅環境裏細細品味我一向喜愛的夏威夷的可娜(Kena)咖啡,可是為日常工作所迫,每天窮於奔命,即使喝上一杯咖啡,也是隨隨便便找個路口街角的便利店或者廉價咖啡店,匆匆忙忙地叫上一杯不知什麼品牌的咖啡,三口兩口喝完,繼續匆匆趕路,趕日程。
我應該衷心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錯愛上了我的這本書,意誌堅定地要把她翻譯成中文版。這一來自外界的強大壓力,使得我不得不在行色匆匆地趕路途中收住腳步,靜下心來,參與到了這本書的中文版的成書工作中來。
細心的讀者一定注意到了我在敘述這本書的時候,用的是“她”這個字來表達,而不是按理應該使用的“它”字。對於作者來說,作品就是他的孩子。如果說,我的用日文寫成的代表作《新華僑》(中文版為《拚著(在俄羅斯和東歐的新華僑)》)、《蛇頭》(中文版為《點擊蛇頭:遊走世界的中國人係列》)可以說成是還算爭氣的兒子的話,那麼,題目和內容都比較輕鬆的這本書完全可以算作倍受溺愛的女兒了。
可以自豪地說,這本書,不,這個丫頭在誕生之初,就受到了日本出版界的寵愛。迄今為止,我在日本出版了近60本書,但是,被多家日本出版機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過的書卻不多。此書是其中的一本。
首先在初稿階段,日本的語言專業雜誌《月刊日本語》就從1977年起連載發表。1年後,我將連載文章結集成書,由日本老字號出版社河出書房新社於1998年3月出版,書名為《中國人から見た不思議な日本語》。2002年,日本經濟新聞社又以“日經商務文庫(日経ビジネス文庫)”的形式,將本書作為文庫版再次推出。7年之後,2009年,海龍社的社長夫婦都看中這本書,改名為《鯛と羊》,使這本書在市場上再次奪回了青春朝氣。又一個7年的歲月匆匆而過,這次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送來了選中此書出版中文版的喜訊,使我對我家的這位恬靜寡言的丫頭刮目相看。
而作為其姐妹本的《日中辭典》也同樣沒有注意到海塗、灘塗這些詞的存在,還出力不討好地把“遠淺”翻譯成了所謂的“平淺灘”。
我在本書開頭部分中,還這樣寫道——
說到“遠淺”,我們會想起諸如:“遠淺之海”、“有明之遠淺”(佐賀縣有明海)、北海道的“遠淺站”等詞彙或地名;會聯想到潔白的沙灘、平靜的波浪等。如果將“遠淺”限定為春天和初夏的背景下的話,視野裏甚至會浮現趕海、拾貝殼等風景。趕海甚至被用作描述春天的專用詞彙,但也可以視為迎接夏日的風景詩吧。
我甚至從“遠淺”一詞中感受到了大海的氣息,它飄逸到了毗鄰東京灣的我家的客廳。
感謝那次寧波方麵為我提供的訪問象山的機會,使我領悟到了一個新道理:對中日文進行比較時,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跨國舞台來做體驗式的調查,而不是僅限於通過字典、辭典等工具書來作桌麵上的調查。出國已經三十多年,盡管因為工作關係幾乎每個月都會回到中國國內,但是,對於離開日語教學舞台已經良久的我來說,往往被雜事所困,行色匆匆,很難靜下心來細細咀嚼中日文比較時感受到的詞意、文意、韻味、色彩的微妙區別。
就好比喝咖啡那樣。本來期望同時也是應該在一個花香、樹綠、人靚、情濃的優雅環境裏細細品味我一向喜愛的夏威夷的可娜(Kena)咖啡,可是為日常工作所迫,每天窮於奔命,即使喝上一杯咖啡,也是隨隨便便找個路口街角的便利店或者廉價咖啡店,匆匆忙忙地叫上一杯不知什麼品牌的咖啡,三口兩口喝完,繼續匆匆趕路,趕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