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兒子,做一個有素質的男子漢 4讓男孩懂得,寬恕別人的錯誤是美德
家長平時就應該教育男孩,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不能因為別人與自己發生過衝突,就認定對方錯誤,無端批評、指責甚至是怨恨別人。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是當朝一品的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在安徽老家的宅子與一戶姓葉的窮秀才毗鄰而居,有一次,雙方因為地界問題發生爭執,張英的管家生氣地寫信給張英,讓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出麵幹預一下。張英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說老管家:"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管家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覺得很不好意思,把牆也退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桐城有名的"六尺巷"。
客觀地說,張英家按照地契上的劃定地界砌牆算不上恃強淩弱,張英接到管家的來信後也可以向地方官打個招呼,讓他們"酌情辦理"、"按律處置"。但是,張英本著"以和為貴,將心比心"的原則,采取了寬容忍讓的姿態,緩和了兩家人之間的關係。想必,張英能夠做到一品學士的位置,與他的德行和做事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現實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許多人往往會為一點蠅頭小利而跟別人爭得頭破血流,自己犯錯誤很容易原諒,對於別人的過錯就決不姑息。其實,遇到這種情況,隻要自己做得光明磊落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對別人睚眥必報,或者針鋒相對地樹立敵人。做人要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爭一口沒必要的氣實在是犯不著。多給人家麵子,你自己也會有麵子。不僅大人如此,男孩也一樣,家長們應該從小就告訴男孩"宰相肚裏能乘船"的道理,讓男孩做一個心胸開闊之人,學會寬厚待人。即使別的男孩無意中對你的男孩造成肉體或心靈上的傷害,你也要教育男孩學會慢慢諒解對方,因為有時候對方犯錯也可能是"情非得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的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德軍相遇,一陣激戰之後,兩名美軍士兵與所在的部隊失去了聯係。列儂和科克,這兩個美軍士兵來自同一個小鎮上。兩個人在森林中艱難地前行,並且相互鼓勵對方。三天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與部隊聯係上,隻是依靠一隻打死的鹿肉艱難地維持生存。
這一天,兩個人正在森林中絕望地行走,突然冒出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列儂中槍了,不過好在隻是傷在左肩。後麵的科克慌張地跑過來,語無倫次地解釋說自己的槍走火了,他抱著列儂的身體流淚不止,並撕下自己的衣衫給列儂包紮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科克一直哭泣著念叨著母親的名字。第二天,列儂主動把剩下的一點鹿肉遞給科克,並對他說:"兄弟,我去外麵打獵,看能不能找到大部隊,這點鹿肉夠你繼續支撐3天了,不用給我留。你要答應我為了你的母親好好活著,並且等著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