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集體變質(劉再複)(2 / 3)

18年前我寫過《肉人論》,說人類正在“肉人化”。所謂肉人,是指隻有肉沒有靈的人。我在文章中把人分成二十五等,最後一等是“小人”,倒數第二等便是“肉人”。先前隻知妓女是肉人,後來才知道肉人已普及到人類各部門。18年後的今天,覺得“肉人”概念已不足以描述人類的“進化”狀況,還是用“金錢動物”這一概念更為準確。此物有尖牙利齒,有心機心術,有投資投機本領,有謀財奪利等多種功能,比“肉人”更富有衝擊力。因此,與其說人類“肉人化”,不如說人類“金錢動物化”。

說人類正在集體變質、集體從人變成金錢動物,並非聳人聽聞。我國的聖人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人類與禽獸的區別也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隻有一點點,《離婁》下篇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稀。”也就是說,人與動物的區別很小。他警告說,人是很容易變成禽獸的。人如果沒有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等“四端”就會蛻化為動物。(參見孟子的《公孫醜上》)孟子的著述與思想十分豐富,但簡化起來隻有三辯,即人禽之辯、義利之辯、王霸之辯。當下人類似乎都在顛倒三辯的次序和輕重,在義利之辯中以利為先,見利忘義,在王霸之辯中以霸為重,隻講力量不講仁慈,隻愛專製不愛自由,而在人禽之辯中,則為了達到謀取金錢的目的而不顧做人的基本道德,全然沒有不忍之心與羞恥之心,臉皮愈來愈厚,良心愈來愈薄,這不就愈來愈不像“人”而愈來愈像“禽”嗎?

指出人類正在集體變質,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變質,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好人仍然有的是,守持本真本然本色的男女老少還不少,但是,應當看到,人類整體愈來愈貪婪。相當多的聰明人、機靈人尤其是精英們,正在領著人群大眾走向金錢動物世界。長此以往,再過些年頭,說不定地球就要變成金錢動物園。

當下人類在物質主義的潮流中正在發生集體變質,即變成另一種生物——金錢動物。信仰各種宗教的人群,正在喪失真信仰而共同崇尚“拜物教”,物化現象與異化現象嚴重到極點。我還用意象化的語言,說明地球正在發生重大傾斜,指的正是價值觀的傾斜。而傾斜的內容突出地表現為四個方麵:

在物質與精神的天平上,向物質傾斜;

在資本與人本的天平上,向資本傾斜;

在物化與文化的天平上,向物化傾斜;

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天平上,向工具理性傾斜。

上述這四項“價值傾斜”也可以稱為“價值迷失”或“人文迷失”,用魯迅的話說,叫做“文化偏至”(參見《文化偏至論》)。魯迅在1908年就發現這個地球“重物質”而不重“靈明”(即精神),整個向“物質”偏斜。這種偏斜也可以說是重物不重人。所以他才提出“立國先立人”的天才命題。這一命題指出:一個國家要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尤其是人的靈魂的崛起。唯有組成國家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首先實現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靈魂健康)和強大,才有國家的健康與強大。現在距離魯迅這篇文章發表已有106年,而現實狀態卻像當年一樣,仍然是一個向“物質”傾斜的問題,而且發展得更為嚴重。100年來,科學技術高度發展,這確實是巨大的進步,也確實是工具理性的偉大勝利,此成果不可否定。然而,工具理性不能代替價值理性。價值理性是指生命的“人文維度”,即人類主體的“真、善、美”。現在人類社會在追求工具理性(數據、技術、程序、機器、電腦等)時,忘記了由一個比工具理性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人本身的心靈、品性與卓越人格。工具理性隻能解決“做事”,無法解決“做人”的問題,無法培育全麵發展的優秀人性。

在價值傾斜與“文化偏至”中,人本身發生了變質。這種集體變質現象,除了可以用“人正在變成另一種生物(金錢動物)”來描述之外,還可以用一個“關鍵詞”來描述,這就是“消費體”。人正在變成消費體而消費一切,消費城市,消費鄉村,消費物質,消費機器,消費技術,消費自然,消費音樂,消費繪畫,消費古玩,消費電影,消費體育,消費時尚,消費傳統,甚至消費“神”(包括消費上帝與消費佛),最後是消費人本身。有肉賣肉,有靈賣靈,有容貌賣容貌,有青春賣青春,有八卦賣八卦,有知識賣知識,一切都是商品,一切都是交易。消費的潮流覆蓋一切,橫掃一切。個個都成為消費潮流中人。歐洲一些國家,產業(製造業)瀕臨瓦解,隻剩下服務業、旅遊業、交通業和高科技,工人階級幾乎消失,因為人人都是消費體,而非生產體。“文藝複興”之後的大約500年裏,地球上一切最先進的人文成果,包括最先進的音樂、繪畫、哲學、戲劇、小說、詩歌等,都是歐洲提供的,現在,在消費大潮流的衝擊下那裏正在經曆一個“頹敗”時期。其經濟危機的背後,是一、個更為深刻的思想危機與人文危機。中國雖有強大的古典人文傳統,但是在消費的潮流中,也在發生“偽形化”現象。東西方在共同的“四星高照”和消費狂熱的“大形勢”下,確實存在著一個“何處人文?”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