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60大慶時得到遲來的豔福(2 / 3)

令杜月笙引為欣慰的,是孟小冬惠然南來。

孟小冬與姚玉蘭情同姐妹,十分親熱,兩人不分彼此,尤其形跡不離。孟小冬到上海,姚玉蘭立刻便將她迎到18層樓,杜月笙和孟小冬也已有整整10年不曾見麵,對於她的苦心學藝,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愛重之餘,尤有不勝欽敬之感。

孟小冬1938年12月拜餘叔岩為師,1943年餘叔岩病逝,她曾在暗無天日的淪陷區北平渡過8年寂寞黯淡的光陰。以一介弱質,飄零天涯,當她受到杜月笙的敬重,姚玉蘭的親愛,溫情和煦,使她心生感激。早年餘叔岩病篤的時侯,孟小冬曾親侍湯藥,衣不解帶達一月有餘。因此如果說“看護”病人,孟小冬的細心體貼,早就有經驗,又比姚玉蘭更高一層。即然在18層樓與杜月笙、姚玉蘭同住,她也就自然而然兼代起姚玉蘭的侍疾之責,她為杜月笙長伴枕邊,問寒籲暖,這使杜月笙大為感動,他沒有想到在他老病纏身的花甲之年,居然還有這一份遲來的豔福。

杜月笙一生好旋,在伶界以樂於捧角而出名。因此伶界人士無不對他尊敬愛重,他在伶界人士的心目中是尊而可親的長者,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伶界人士對杜月笙都有一份特別親切的感情,凡是到過上海的伶人不曾受過杜月笙幫忙者很少。孟小冬也多次接受杜月笙的錢財,兩人因互相感激而陷於愛戀,其基本原因就由於這種感情上的相通而來,難得的是姚玉蘭心胸豁達,她也仰慕孟小冬,更了解杜月笙和孟小冬由互敬而終至互愛的心理,覺得這一份純摯真切的感情相當難能可貴。現在杜月笙已經是抱病延年、行將就木的人了,隻要世間還有能夠使他快慰欣悅的事情,姚玉蘭無不樂於讓他盡情的享受了。

堂會十天盛況空前。金廷蓀擔任壽慶總提調,他為此曾幾次北上故都專程邀角兒。盡管在北平的四大名旦之三,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都因為有事纏身,不能南來,其餘大牌名角如蓧翠花、馬富祿、張君秋、芙蓉草、劉斌昆、譚富英、韓金奎、李多奎、閻世善、李少春、馬盛龍則是一概到齊,加上原在南方的梅蘭芳、馬連良、麒麟童、章遏雲、裘盛戎、葉盛蘭、葉盛長、薑妙香、楊寶森、馬四立、蓋三省、魏連芳等,陣營自是空前的堅強,再加上姚玉蘭的一封私函邀來了餘派老生、魯殿靈光的孟小冬,聲勢之浩大,在勝利前後全國各地的平劇演出中,沒有第二個了。

北來名伶大都住在金廷蓀的南陽橋“老金公館”,名伶在上海的開銷,在義演票房收入項下支付,角兒則一概不支酬勞。他們唱純義務戲,所有售票收入一律移充全國各地賑災之用,七天公開售票的義務戲演下來,杜月笙大概籌到一百億左右的巨款。這一筆數目,即使在物價日漲的1947年也是相當的可觀。

義演前後曆時10天,杜月笙由於生病,一場女子戲也沒有看過,到是不少北來名伶,紛紛的上18層樓探疾,杜月笙在病榻上向他們連聲道歉,並且也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隻要喘疾稍愈,精神體力許可,他一定要抽出時間跟大家聚一聚。

在杜壽堂會演出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對名伶,首推餘派嫡傳孟小冬和在敵偽時期曾經蓄須拒演的伶王梅蘭芳。這是兩位舉國無出其右的名須生與名青衣。孟小冬破例粉墨登場,已經使杜月笙麵上飛金,光采萬丈,而梅蘭芳在10日之內連唱8出大軸,僅隻回避了與孟小冬同台的兩場,這更是豈同小可,非比尋常。要不是梅蘭芳和杜月笙交誼深厚,推說一聲跟孟小冬同時演出多所不便,他比程、荀、尚三大名旦更有理由不來參與這次杜公大壽的義演了。

因為,伶王梅蘭芳和冬皇小冬,曾經是一對恩愛夫妻。

早在1926年,孟小冬下嫁梅蘭芳,這是盡人皆知的一件梨園韻事,以冬皇配伶王,珠聯璧合,旗鼓相當,是菊部佳話。

原來,孟小冬係出梨園世家,但是她自小生長在南方,才13歲,便在上海大世界乾坤劇場獻藝,唱的是“譚派須生”,和名影星李麗華的母親張少泉、香港老令工粉菊花同台演出,1925年她到北平,在三慶園演出,隻唱夜場。

這時北平正值平劇鼎盛之時,餘叔岩、楊小樓、陳德霖、荀慧生合組“雙勝班”,和赴日演唱載譽歸來的伶王梅蘭芳打對台,斜刺裏殺出一位南邊來的小姑娘孟小冬,居然能在兩大戲王之間脫穎而出,使北平戲壇由雙雄對峙一變而為鼎足而三。孟小冬的天才橫溢,異軍突起,使梅蘭芳不禁刮目以看,由仰慕而生情愫,雙方心儀,最後惺惺相惜,於是“冬皇”嬪於“伶王”。

但當孟小冬紅遍北平時,拜倒於她石榴裙下的少年郎,不知有多少。就中有一位京兆尹王達的兒子王維琛,單戀孟小冬到了發狂的程度。他聽說孟小冬下嫁梅蘭芳,便在衣袖裏藏了一枝手槍,找到無量大人胡同中的梅蘭芳的家裏,揚言梅蘭芳奪了他的“未婚妻”,他要找梅蘭芳算賬,一會兒要取梅蘭芳的性命,一會兒又索賠10萬大洋。這時候梅蘭芳恰在午睡,他家裏一位常客綽號“夜壺張三”,在北平報界工作的張漢舉,便出麵敷衍周旋,張漢舉在討價還價時,陪笑商量,卻不料梅蘭芳一覺睡醒,貿然地闖了進來,“仇人”照麵,驚壞了張漢舉,當下隻好向他拋個眼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