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播了一有關“紀念長征勝利80年文藝晚會”的新聞,已過甲之年的父親熱淚盈眶,慨歎過去的苦難,現在的小康;四十不惑的我,歎演員的敬業,觀眾的凝重;剛過十歲的女兒不明所以,嬉笑演員的裝扮,父親的眼淚。
也許我們該的並不是這種簡單的“情景重現”,因為“長征”的物質苦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隻有經過物質極度匱乏年代的人們能有刻的;而我們正該的也許是對“長征”的精神苦難的層考。
《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為了福人,經苦難,雖然最終得經,四人皆成佛,但一的艱險卻是難以想象的;紅軍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渡險江、翻雪山、過草地……雖然最終得了長征的勝利,迎來了革命的轉機,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慘重的。我想這種不畏艱難的長征精神是我們最應該繼承與發揚的,而還要刻地懂得:人對理想的追都是伴隨著苦難的。
其實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長征,一上,風風雨雨,隻此生無悔,留下自己來過這個的好。而一份職業也同樣是一場長征,磕磕絆絆,隻問心無愧,留下自己曾經努力付出的。
作為一人民師,一直懷著“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的理想書育人,可是這種最本的職業追現如也是苦難重重的。
“師是人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很多時候成了我們哄騙自己的說辭,其實人民大眾並不這麼看。一次,我在學校附的小攤買水果,很爽快地買了幾個蘋果和梨子,老板問我是麼工作的,我告訴他是老師,他很吃驚,說:“怎麼可能?師都很的,你這樣爽快的沒幾個。”我哭笑不得。
朋友搬家,我們過去幫忙。買了新家,裝工人辛苦搬運裝後,天色已晚,朋友為了表示謝,就請大夥一起吃飯,結果一場答謝宴變成了我們的鴻門宴。裝師傅幾杯酒下肚,開始聊家常,孩子的育話題自然成了熱門,他們用十分鄙夷的語氣談論著老師的種種不是:製補課、故意剝削、罵孩子、不尊重家長……他們口中的老師哪還是書育人的,簡直就是十惡不赦。
我們幾個如鯁在喉,後來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忍不住說他們太以偏概全了,並告訴他們我們幾個就都是老師,雖然相處時間不長,談不上師德高尚,但起碼看上去也不像壞人,而我們身邊的老師大多數都像我們這樣。幾位師傅一臉懷疑,我們一陣愴然。
也許當家長隻道向我們要成績,隻道孩子不聽話就要找老師,當著老師的麵說“要要罵隨你”背後卻痛罵老師的時候,我們的處境就變得非常可悲了!
而這樣的壓力無疑也轉嫁給了學校,學校為了質量,為了聲譽,不得不給老師施加學壓力;不有無失德行為,一年都得簽幾“師德承諾書”。由於學的不均衡,老師們的工作量無法統一,部分學的老師工作量是嚴重超負荷的,是擔班主的老師,長處於身心俱疲的境地。就我自己而言,天除了早讀,還要上三四節課,剩下的時間不是批作業就是學生工作,備課都要帶家,個工作日都要全程跟班,而這不是三天兩天的事,而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
有時候看到家長既心疼孩子又要逼著孩子考個好成績,不禁失笑:其實我們的學校也和家長的心理是一樣的,既心疼我們這些一線的老師可又要好成績,既理解我們的辛苦卻仍舊是讓“能者”多勞啊。很多人也許會說:“那你工作可以含糊一點啊,那麼較幹嘛?”可是“師”這個職業吃的是良心飯啊!
如大多數學生家庭物質條相對較好,家裏有兄弟姐妹的也很少,孩子本沒吃過麼苦。使上了初中,很多學生仍舊像個寶寶一樣缺乏自理能力,也不太會和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