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摒棄“湊合”的想法(1 / 1)

第5節

摒棄“湊合”的想法

很多人對自己使用的東西都有一種修補心理。我們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時候我們常常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產生了這種極不科學的修補心理。

某家報紙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個事例:

一個香港的老板來大陸投資,機器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最好的,生產效率極高。但是有一天突然這個地方發了洪水,雖然經過奮力搶救使大部分機器脫離了險情,但是還是有一台設備沒有搶救出來。洪水退了,為了盡快恢複生產,香港老板就在當地市場上盡快采購了一台本地製造的機器來充當重任。

這台機器質量還過得去,用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不久它就原形畢露,各種小毛病開始顯現出來。今天這個螺絲鬆了,明天那個零件壞了,總得不斷修理,這樣常常影響整個生產任務的順利進行。老板想重新買一台進口的新機器,但是進口機器非常貴,再說這台機器也還能用,所以就這麼一天又一天地耗著。但是那個本地產的機器還是不爭氣,總是出毛病,而且損壞的周期越來越短。到年底一算細賬,就因為這台機器的這些各種小毛病,產量較上年度有明顯的減少,這些損失加上維修費用等,足可以換一台進口機器了。香港老板這才下了決心,以低廉的價格把這台機器處理掉,從國外購置回一台新機器。

但凡我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時候,我們都不能有湊合用的心理,應該更換的東西一定要更換,該重新購置的東西就重新買,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工作的效率。細枝末節上的修修補補,雖然能夠滿足暫時的需求,但是從整個長遠的計劃完成的角度來看,這會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為了節省一些眼前看得見的錢,而寧願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修補那些應更新淘汰的東西,用明天的收益去做賭注。同樣道理,在做事情和用人上也絕不能有此類的湊合、修補心理,今天這兒出問題,明天那兒有毛病,既影響效率,又影響心情,而且這些薄弱環節總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給你造成最大的損失。

有些損失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候,換個角度想,及時止損就是最大的節省,如果不知變通,就隻會帶來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