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智若愚讓人更能保護自己(1 / 1)

第四節

大智若愚讓人更能保護自己

愚笨的人會遭到別人的恥笑,而聰明的人卻會遭到別人的懷疑。隻有內心聰明,外表卻表現得很愚笨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詩經》中說“靡哲不愚”,聰明人沒有不裝作愚笨的,可見如果不裝作一副很愚鈍的樣子,就不是真正的聰明人。

成大事的人知道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真正聰明的、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即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讓人家不眼紅你,最終達到成大事的目的。

箕子佯狂就是運用此計的一個典型。

殷商時期,紂王的太師箕子因無法勸說紂王放棄暴政,便佯裝癡傻。一次,紂王進行長夜之飲,喝得酩酊大醉,連年月日也忘記了,便問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懼紂王凶殘,不願惹禍上身,都跟著說不知道。於是,紂王派人去問箕子。箕子聽了這樣一個簡單而奇怪的問題,想了一下,也說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問箕子道:“你明明知道,為什麼也說不知道呢?”

箕子回答說:“紂王是天子,他終日沉迷酒色,連年月日都搞不清了,這說明殷朝快要亡國了。紂王身邊的人因害怕紂王凶殘無道都說不知道的事情,獨獨我說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嗎?所以,我也假裝酒醉說弄不清啊!”

當世人皆醉而一人獨醒時,這人將會永遠孤獨。更何況,高處不勝寒,舉世皆醉又怎能容得下不醉之異端?曆史智慧點點滴滴地告訴我們,聰明與糊塗是相對的。不少時候,有人自恃才髙,結果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從政的過程中,在職場浮沉的過程中,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耍小聰明,不知深藏於密;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有人大智若愚,同樣也有人大愚若智,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反而會成就大事,這就是大智若愚。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愛出風頭的人在任何一方麵都難成大事,這便是大愚若智。

常言道:難得糊塗,糊塗難得。深藏不露,大智若愚,一可防權勢顯赫者害賢之心,二可防同道之人的嫉妒之心,三可防小人的記恨破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