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傳說雖然富有神話的屬性,但卻論述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有提神的功效。
三、西周說
東晉時期常璩在《華陽國誌·巴誌》中記載:“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西至楚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上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魚、鹽、銅、鐵、荼、蜜等皆納貢之。”該文獻表明,在西周時期,茶已經作為巴國的珍貴物產而納貢於周武王。
同時,在《華陽國誌》中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荼蜜皆貢之。”除此之外,在該著作中還提及當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四、春秋說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記述:“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栗之食,五卵、苔菜而已。”文中的苔菜即為茶,於是據此認為飲茶開始於春秋時代。但《晏子春秋》這部著作,據後人考證並不是晏子所作,所以“飲茶始於春秋”也難據此成立。
其後,萬蔚亭編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記載:“(槐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戈五卵苔菜,考《禦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但同樣的,在文獻中雖然出現了“茗”,但既然是說“茗茶”,恐怕也就不是“茗飲”之茗了,所以茗飲之事也就不見於經傳了。
後人考證又引用當時文獻中“誰為茶苦”的詩句,作為飲茶的證明。卻仔細考查發現,這裏的茶應該是苦菜的茶,而並不是“荼苦”的茶。這樣看來,春秋戰國時期似乎沒有飲茶之風。所以《周禮·天官·家宰第一》中講述漿人供王的六飲隻有:“一曰水,二曰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
所以,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在春秋時期應該還沒有飲茶。
五、秦漢說
明代《楊慎記》中曾記載道:“西漢裏真,俗姓吳氏,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也就是說,西漢時的吳理真開始在蒙頂山種茶。此外還有多處史冊記載當時已經有人種植茶,譬如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中記載到:“西漢時,有僧自嶺表來,以茶實植蒙山。”
五代時期毛文錫在《茶譜》中記載:“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嚐以春分之先後,多構人力,俟雷之發聲,並手采摘,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築室以侯,及期獲一兩餘。服未竟而病瘥。時至城市,人具其容貌,常若年三十餘,眉發綠色,其後入青城訪道,不知所終。”
宋代孫漸在《智炬寺留題》中有:“昔有漢道人,剃草初為祖。分來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滿蒙頂,品倍毛家譜”的詩句。
這個傳說雖然富有神話的屬性,但卻論述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有提神的功效。
三、西周說
東晉時期常璩在《華陽國誌·巴誌》中記載:“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西至楚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上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魚、鹽、銅、鐵、荼、蜜等皆納貢之。”該文獻表明,在西周時期,茶已經作為巴國的珍貴物產而納貢於周武王。
同時,在《華陽國誌》中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荼蜜皆貢之。”除此之外,在該著作中還提及當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四、春秋說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記述:“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栗之食,五卵、苔菜而已。”文中的苔菜即為茶,於是據此認為飲茶開始於春秋時代。但《晏子春秋》這部著作,據後人考證並不是晏子所作,所以“飲茶始於春秋”也難據此成立。
其後,萬蔚亭編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記載:“(槐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戈五卵苔菜,考《禦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但同樣的,在文獻中雖然出現了“茗”,但既然是說“茗茶”,恐怕也就不是“茗飲”之茗了,所以茗飲之事也就不見於經傳了。
後人考證又引用當時文獻中“誰為茶苦”的詩句,作為飲茶的證明。卻仔細考查發現,這裏的茶應該是苦菜的茶,而並不是“荼苦”的茶。這樣看來,春秋戰國時期似乎沒有飲茶之風。所以《周禮·天官·家宰第一》中講述漿人供王的六飲隻有:“一曰水,二曰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
所以,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在春秋時期應該還沒有飲茶。
五、秦漢說
明代《楊慎記》中曾記載道:“西漢裏真,俗姓吳氏,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也就是說,西漢時的吳理真開始在蒙頂山種茶。此外還有多處史冊記載當時已經有人種植茶,譬如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中記載到:“西漢時,有僧自嶺表來,以茶實植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