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平民?昊天上帝之外,還有主四時化育的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熛怒,主夏長;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紀,主冬藏;中央黃帝含樞紐,則兼主四時化育。每一朝天子的始祖,據說實在是上帝的兒子。譬如周朝的始祖後稷,他的母親薑嫄,雖說是帝嚳之妃,後稷卻不是帝嚳的兒子。有一次,薑嫄出去,見一個大的足印。薑嫄一隻腳,還不如他一個拇指大。薑嫄見了,覺得奇怪。把自己的腳,在這足印裏踏踏看呢。一踏上去,身體就覺得感動。從此有孕了。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稷。又如商朝的始祖契。他的母親簡狄,也是帝嚳之妃,然而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簡狄有一次,到河裏去洗澡,有一隻玄鳥,掉下一個卵來。簡狄取來吞下去,因此有孕了。後來就生了契。這個謂之“感生”。(見《詩·生民》及《玄鳥》。《史記·殷周本紀》述契、後稷之生,即係《詩說》。《周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鄭玄謂天有六,即五帝和昊天上帝燿魄寶。可看《禮記·祭法》《疏》,最簡單明了。五帝之名,雖出緯候,然其說自係古說。所以《禮記·禮運》“因名山以升中於天,因吉土以饗帝於郊”已經把天和帝分說了。)契、稷等因係上帝之子,所以其子孫得受命而為天子。按諸“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之義,自然和平民無涉的,用不著平民去祭。其餘如“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而且是“民所取材用”的,《禮記·祭法》。雖和人民有關係,然因尊卑等級,不可紊亂之故,也就輪不著人民去祭了。宗教發達到此,神的等級愈多,上級的神,威權愈大,其去一般人卻愈遠,正和由部族之長,發展到諸侯,由列國並立的諸侯,進步到一統全國的君主,其地位愈尊,而其和人民相去卻愈遠一樣。

人,總是講究實際的。所敬畏的,隻會是和自己切近而有關係的神。日本田崎仁義所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及製度》說:古代宗教思想,多以生物之功,歸之女性;又多視日為女神。中國古代,最隆重的是社祭。(《禮記·郊特牲》說:“惟為社事,單出裏。惟為社田,國人畢作。惟社,丘乘共粢盛。”單同殫。)而這所謂社,則隻是一地方的土神,(據《禮記·祭法》,王、諸侯、大夫等,均各自立社。)並不是與天神相對的後土。《易經·說卦傳》:離為日,為中女。《山海經》和《淮南子》,以生日馭日的羲和為女神。(《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後之妻,生十日。”《淮南子·天文訓》:“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而《禮記·郊特牲》說,郊之祭,乃所以迎“長日之至”。可見以郊祭為祭天,乃後起之事,其初隻是祭日;而祭日與祭社,則同是所以報其生物之功。後來雖因哲學觀念的發達,而有所謂蒼蒼者天,摶摶者地,然這整個的天神和整個的地神,就和人民關係不切了,雖沒有政治上“天子祭天地”的禁令,怕也不會有什麼人去祭他的。日月星辰風雨等,太多了,祭不勝祭;亦知道其所關涉者廣,用不著一地方去祭他。隻有一地方的土神,向來視為於己最親的,其祭祀還相沿不廢。所以曆代以來,民間最隆重的典禮是社祭,最熱鬧的節場是作社。還有所謂八蠟之祭,是農功既畢之後,舉凡與農事有關之神,一概祭饗他一次。(見《郊特牲》。)

何況平民?昊天上帝之外,還有主四時化育的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赤熛怒,主夏長;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紀,主冬藏;中央黃帝含樞紐,則兼主四時化育。每一朝天子的始祖,據說實在是上帝的兒子。譬如周朝的始祖後稷,他的母親薑嫄,雖說是帝嚳之妃,後稷卻不是帝嚳的兒子。有一次,薑嫄出去,見一個大的足印。薑嫄一隻腳,還不如他一個拇指大。薑嫄見了,覺得奇怪。把自己的腳,在這足印裏踏踏看呢。一踏上去,身體就覺得感動。從此有孕了。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稷。又如商朝的始祖契。他的母親簡狄,也是帝嚳之妃,然而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簡狄有一次,到河裏去洗澡,有一隻玄鳥,掉下一個卵來。簡狄取來吞下去,因此有孕了。後來就生了契。這個謂之“感生”。(見《詩·生民》及《玄鳥》。《史記·殷周本紀》述契、後稷之生,即係《詩說》。《周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鄭玄謂天有六,即五帝和昊天上帝燿魄寶。可看《禮記·祭法》《疏》,最簡單明了。五帝之名,雖出緯候,然其說自係古說。所以《禮記·禮運》“因名山以升中於天,因吉土以饗帝於郊”已經把天和帝分說了。)契、稷等因係上帝之子,所以其子孫得受命而為天子。按諸“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之義,自然和平民無涉的,用不著平民去祭。其餘如“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而且是“民所取材用”的,《禮記·祭法》。雖和人民有關係,然因尊卑等級,不可紊亂之故,也就輪不著人民去祭了。宗教發達到此,神的等級愈多,上級的神,威權愈大,其去一般人卻愈遠,正和由部族之長,發展到諸侯,由列國並立的諸侯,進步到一統全國的君主,其地位愈尊,而其和人民相去卻愈遠一樣。

人,總是講究實際的。所敬畏的,隻會是和自己切近而有關係的神。日本田崎仁義所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及製度》說:古代宗教思想,多以生物之功,歸之女性;又多視日為女神。中國古代,最隆重的是社祭。(《禮記·郊特牲》說:“惟為社事,單出裏。惟為社田,國人畢作。惟社,丘乘共粢盛。”單同殫。)而這所謂社,則隻是一地方的土神,(據《禮記·祭法》,王、諸侯、大夫等,均各自立社。)並不是與天神相對的後土。《易經·說卦傳》:離為日,為中女。《山海經》和《淮南子》,以生日馭日的羲和為女神。(《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後之妻,生十日。”《淮南子·天文訓》:“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而《禮記·郊特牲》說,郊之祭,乃所以迎“長日之至”。可見以郊祭為祭天,乃後起之事,其初隻是祭日;而祭日與祭社,則同是所以報其生物之功。後來雖因哲學觀念的發達,而有所謂蒼蒼者天,摶摶者地,然這整個的天神和整個的地神,就和人民關係不切了,雖沒有政治上“天子祭天地”的禁令,怕也不會有什麼人去祭他的。日月星辰風雨等,太多了,祭不勝祭;亦知道其所關涉者廣,用不著一地方去祭他。隻有一地方的土神,向來視為於己最親的,其祭祀還相沿不廢。所以曆代以來,民間最隆重的典禮是社祭,最熱鬧的節場是作社。還有所謂八蠟之祭,是農功既畢之後,舉凡與農事有關之神,一概祭饗他一次。(見《郊特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