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事情是變化。到2013年,之前發達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在華設立的低息投資基金都先後撤離了中國,這些基金本身帶有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和補貼的功能。這些機構中的很多雇員是我的朋友。他們說,現在中國的經濟現狀到了有能力對經濟衰退的歐洲國家進行補貼的時候,它們在中國的存在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經濟格局了。我突然意識到這的確是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時代。2000年我剛進入金融行業,主要業務是尋求中國企業在加拿大借殼上市,主要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交易市場(後來與多倫多市場合並)。如今回首望去,不由感慨,2000年至今的這十幾年也正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十幾年,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的資本市場也在多元化興起。從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政策到新三板的活躍表現;從上海自貿區深圳前海開發區的政策傾斜到2013-2014年本土投資銀行戰績首次超越國際投資銀行……這些無時無刻不吸引著更多層次以及更多元化資本市場關注的目光。尤其是如今國內民間資金近年來也異常充裕,混合所有製等新的股權模式也都在積極地探索中,之前隻要說到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就會談到海外資本,但今天已經不是這個商業格局了。截至2014年7月,國內在證監會總共完成備案的私募基金3563家,管理基金5232隻,管理資金規模1.98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1036家,管理基金1903隻,管理資金規模0.27萬億元;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2080家,管理基金2688隻,管理資金規模1.51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421家,管理基金604隻,管理資金規模0.18萬億元。其他類型基金管理人26家,管理基金37隻,管理資金規模150億元。除此之外,中國目前共有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製商業銀行,144家城市商業銀行,212家農村商業銀行,190家農村合作銀行,2265家農村信用社,1家郵政儲蓄銀行,635家村鎮銀行以及46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其中有1041家為帶“農村”兩字的銀行(635家村鎮銀行、212家農村商業銀行、190家農村合作銀行)。當下的中國絕對不缺投資機構。我作為一個金融行業的從業者深知一點:資本尋求出口(符合自身投資或貸款條件的項目)的迫切程度遠遠高於項目尋求資金支持的迫切程度,因為對於很多企業而言沒有資金支持的後果是減速或低速擴張,但是對於金融來講,投資與貸款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業務。但我們發現,中國的企業家似乎還不能嫻熟地與各類金融機構打交道,不能用他們熟悉的語言來描述他們熟悉且便於理解的故事;正確、高效、精準地向金融機構清晰地描述自己是企業成長的第一步。
第三件事情是變化。到2013年,之前發達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在華設立的低息投資基金都先後撤離了中國,這些基金本身帶有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和補貼的功能。這些機構中的很多雇員是我的朋友。他們說,現在中國的經濟現狀到了有能力對經濟衰退的歐洲國家進行補貼的時候,它們在中國的存在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經濟格局了。我突然意識到這的確是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時代。2000年我剛進入金融行業,主要業務是尋求中國企業在加拿大借殼上市,主要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交易市場(後來與多倫多市場合並)。如今回首望去,不由感慨,2000年至今的這十幾年也正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十幾年,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的資本市場也在多元化興起。從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政策到新三板的活躍表現;從上海自貿區深圳前海開發區的政策傾斜到2013-2014年本土投資銀行戰績首次超越國際投資銀行……這些無時無刻不吸引著更多層次以及更多元化資本市場關注的目光。尤其是如今國內民間資金近年來也異常充裕,混合所有製等新的股權模式也都在積極地探索中,之前隻要說到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就會談到海外資本,但今天已經不是這個商業格局了。截至2014年7月,國內在證監會總共完成備案的私募基金3563家,管理基金5232隻,管理資金規模1.98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1036家,管理基金1903隻,管理資金規模0.27萬億元;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2080家,管理基金2688隻,管理資金規模1.51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421家,管理基金604隻,管理資金規模0.18萬億元。其他類型基金管理人26家,管理基金37隻,管理資金規模150億元。除此之外,中國目前共有5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製商業銀行,144家城市商業銀行,212家農村商業銀行,190家農村合作銀行,2265家農村信用社,1家郵政儲蓄銀行,635家村鎮銀行以及46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其中有1041家為帶“農村”兩字的銀行(635家村鎮銀行、212家農村商業銀行、190家農村合作銀行)。當下的中國絕對不缺投資機構。我作為一個金融行業的從業者深知一點:資本尋求出口(符合自身投資或貸款條件的項目)的迫切程度遠遠高於項目尋求資金支持的迫切程度,因為對於很多企業而言沒有資金支持的後果是減速或低速擴張,但是對於金融來講,投資與貸款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業務。但我們發現,中國的企業家似乎還不能嫻熟地與各類金融機構打交道,不能用他們熟悉的語言來描述他們熟悉且便於理解的故事;正確、高效、精準地向金融機構清晰地描述自己是企業成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