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治心:拂拭心塵,心鏡長明(1 / 3)

孔子說:“肯自我減損的人反而會增加,想自我增加的人反而會減損,所以我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就歎起氣來。”

子夏不解地問:“我們認真修身養性,研習學問和道德,為的不就是自我增加嗎?”

孔子說:“我說的自我增加,並不是指道德學問上的增加,而是指道德學問越高,人越謙卑低下,這才是我所說的增加和減損的真正含義。真正好學的人,應該是不斷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虛心地麵對身邊的一切,隻有這樣,好的東西才能不斷進入心中,學問和道德也才能不斷得到充實。天地萬物莫不如此,萬事萬物發展到了極點,就一定開始變動,沒有能一直停留在滿溢狀態的。”

孔子頓了頓,接著說:“一個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任何有用的話就再也聽不到了。以前,堯貴為天子,治理整個天下,總是抱著謙恭的態度,來對待所有的人和事物,所以到現在都一千多年了依然盛名不衰;相反,夏桀自認為了不起,認為全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他,肆意屠殺百姓,所以最後弄得身死國亡,身敗名裂,到現在已有近千年了依然惡名不去。從這個角度來看,禮法教導人走路讓長者先行,遇到熟人要鞠躬致意,這些都是不自滿、要謙虛的題中之意。”

子夏聽完孔子的教誨,感觸頗深,感激地說道:“老師,我一定把您這些話永遠記在心中,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實踐。”

孔子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被後世尊為聖人,他都能做到如此謙虛,我們就更應當以謙虛為本,以謙虛為榮了。

然而,“滿招損,謙受益”這句備受古人推崇的至理名言,在當今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裏,早已經被很多人束之高閣。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自以為是,鋒芒畢露,有恃無恐,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有什麼我做不到,誰能夠奈我何?”這種人做起事情來從不給自己留有餘地,所以往往不會有好下場。而當一個人“虛懷若穀”的時候,他就會不斷從別人那裏汲取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從而不斷進步。因此,我們一定要防止“滿招損”,為人處世多給自己留一些餘地。

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中說:“過猶不及。”意思是說:事情做得過了頭,就跟不做一樣,是不合適的。這就要求我們做事情要適度,即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

過猶不及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其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認為子張和子夏兩個人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而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這就是過猶不及的道理。

孔子說:“肯自我減損的人反而會增加,想自我增加的人反而會減損,所以我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就歎起氣來。”

子夏不解地問:“我們認真修身養性,研習學問和道德,為的不就是自我增加嗎?”

孔子說:“我說的自我增加,並不是指道德學問上的增加,而是指道德學問越高,人越謙卑低下,這才是我所說的增加和減損的真正含義。真正好學的人,應該是不斷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虛心地麵對身邊的一切,隻有這樣,好的東西才能不斷進入心中,學問和道德也才能不斷得到充實。天地萬物莫不如此,萬事萬物發展到了極點,就一定開始變動,沒有能一直停留在滿溢狀態的。”

孔子頓了頓,接著說:“一個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任何有用的話就再也聽不到了。以前,堯貴為天子,治理整個天下,總是抱著謙恭的態度,來對待所有的人和事物,所以到現在都一千多年了依然盛名不衰;相反,夏桀自認為了不起,認為全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他,肆意屠殺百姓,所以最後弄得身死國亡,身敗名裂,到現在已有近千年了依然惡名不去。從這個角度來看,禮法教導人走路讓長者先行,遇到熟人要鞠躬致意,這些都是不自滿、要謙虛的題中之意。”

子夏聽完孔子的教誨,感觸頗深,感激地說道:“老師,我一定把您這些話永遠記在心中,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實踐。”

孔子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被後世尊為聖人,他都能做到如此謙虛,我們就更應當以謙虛為本,以謙虛為榮了。

然而,“滿招損,謙受益”這句備受古人推崇的至理名言,在當今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裏,早已經被很多人束之高閣。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自以為是,鋒芒畢露,有恃無恐,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有什麼我做不到,誰能夠奈我何?”這種人做起事情來從不給自己留有餘地,所以往往不會有好下場。而當一個人“虛懷若穀”的時候,他就會不斷從別人那裏汲取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從而不斷進步。因此,我們一定要防止“滿招損”,為人處世多給自己留一些餘地。

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中說:“過猶不及。”意思是說:事情做得過了頭,就跟不做一樣,是不合適的。這就要求我們做事情要適度,即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

過猶不及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其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認為子張和子夏兩個人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而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這就是過猶不及的道理。

一天,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您認為顏回這人怎麼樣啊?”孔子回答說:“顏回在誠信上超過我。”

子夏又問:“您認為子貢這人怎麼樣啊?”孔子回答說:“子貢在敏捷上超過我。”

子夏接著問:“您認為子路這人怎麼樣啊?”孔子回答說:“子路在勇敢上超過我。”

子夏繼續問:“您認為子張這人怎麼樣啊?”孔子回答說:“子張在莊重上超過我。”

子夏站起身,不解地問道:“那他們四位為什麼還要拜您做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