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作為民間信仰的關羽武神性格(1 / 2)

先是,我軍之行也,廣源以南,地多深樹,密於櫛比,蠻欲伐橫絕其路。結營息眾,莫能前。夜有大風暴發,怒號之聲,若撾萬鼓。遲明視之,臥木飛盡,九軍得以並進。我軍之戰也,眾與敵均。俄有陰兵旗幟戈甲彌亙山野,敵人顧望,惴恐而敗。精誠所召,助順之靈,暴風夜至,陰兵晝見,神以符效,應人之禱,神虎軍踴躍請行,深入萬裏,果立戰功。歸而建廟以享祀,答神之休,廟製一新,高堂峻廡,雕煥深嚴。費逾千計,出於眾心悅助。

即叛軍伐木擋道,企圖阻止宋師推進,結果晚上刮起大風,擋路之木飛盡;作戰中敵我雙方勢均力敵之時,大白天山野中突然出現了大量“陰兵”的旗幟、戈甲,敵軍見後惶恐落敗。此後山西籍戰士受到了朝廷的賞賜、升遷,回到故鄉後便建立了關羽廟宇。此事說明北宋時期軍民普遍相信關羽神在作戰方麵的靈異,關羽神也就受到軍人的崇拜。特別是碑文中的“陰兵旗幟、戈甲”,說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關羽有統率陰兵助陣的靈異。

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金軍勢如破竹地侵入南宋,其中一部金兵包圍了德安府(府治在今湖北安陸市),但通判王允初和知州李師尹堅守該城數月,最終取得勝利。據南宋王致遠《開禧德安守城錄》載:

中夜,公(王允初)與太守(李師尹)詣真聖堂祈禱,以血祭城隍及關王廟(關羽廟)。有安陸鄉民間道赴城,雲過虜東寨,聞有言曰:今日相師相城,謂城色青黃氣,春則城堅,涉夏則旺,恐不及攻守陴。聞之,氣增百倍。

在城牆被金軍包圍後,宋朝官員當天深夜就去祭祀城隍及關羽廟,祈禱佑助他們守城。後來,據經過金軍營寨逃到城內的一位百姓講,金軍讓相師觀看形勢時,結果發現有異樣之氣,預測金軍無法攻陷該城。於是宋軍就把此事宣傳開來,大家堅守城市的信心陡增百倍,最終奇跡般地堅守了180天,是南宋軍民守城為數不多的成功事例。

另外,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胡大海率領的朱元璋部隊在攻打紹興城時,駐紮在城內的張士誠轄下的官僚們在出城迎敵之前,曾前往城隍廟和關羽廟祈禱。據明初《保越錄》記載:

丙午,大軍(指明軍)勢益熾,皆致死將登城,禦史大夫慶童率官僚禱城隍祠及武安王廟(關羽廟),我軍悉出土壘布陣。

眾所周知,城隍神原本是城池的守護神,守城將士向城隍神祈禱符合情理。而同時到關羽廟祈禱,則可理解為關羽神是軍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職掌統率陰府之兵,驅除惡魔的神靈,可以佑助軍隊取得作戰勝利。

總之,由於關羽生前作戰英勇,自其信仰誕生之日起,就被認為有助軍事作戰的神靈。宋徽宗賜予關羽神的“義勇武安王”稱號,從字義上分析,正是表彰關羽作戰神勇、講究義氣的優秀軍人素質,元代史料中也留下了“武夫勁節壯其勇”一語。宋元時期,軍隊作戰之前祈禱關羽神,期望其能用“陰兵”助陣,已經蔚然成風。作為明清時期的軍神,關羽靈異故事的主題是:軍事作戰中,關羽神突顯靈異(以陰兵助陣居多),使情勢有利於明軍、清軍方麵。由前述事例可知,此類關羽靈跡故事原型至晚在宋元時期已相當盛行。盡管如此,明代之前,關羽神尚未被收入到“國家級”祀典(就筆者所見,宋元時期關羽祠廟隻有被收入州縣祀典的事例,最有名的當屬湖北當陽玉泉祠),國家軍隊也沒有建立關羽祠廟崇祀的傳統(軍隊所參拜的是地方祠廟),因而作為國家武神的形象還沒有正式產生。

先是,我軍之行也,廣源以南,地多深樹,密於櫛比,蠻欲伐橫絕其路。結營息眾,莫能前。夜有大風暴發,怒號之聲,若撾萬鼓。遲明視之,臥木飛盡,九軍得以並進。我軍之戰也,眾與敵均。俄有陰兵旗幟戈甲彌亙山野,敵人顧望,惴恐而敗。精誠所召,助順之靈,暴風夜至,陰兵晝見,神以符效,應人之禱,神虎軍踴躍請行,深入萬裏,果立戰功。歸而建廟以享祀,答神之休,廟製一新,高堂峻廡,雕煥深嚴。費逾千計,出於眾心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