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生活中的“苦”和“樂”,就應該像一位名人說的那樣:“你麵對,所以你去拚搏;你拚搏,所以你能夠麵對。”生活中的苦和樂是必須要去完成的一個課題,苦不一定是災難,也正是因為有著各式各樣的苦豐富著你的人生,才增長了你的智慧。
不要丟了自救的十字架
有一幅漫畫,上麵的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艱難而緩慢地向前爬行著。
在途中,有一個人突然停了下來,他好像在想著什麼。他在想:“上帝啊,這個十字架實在是太沉重了,我可不可以把十字架的一塊砍掉?”於是他開始動手砍了起來,砍掉之後又繼續往前走,確實輕鬆了很多,因此他的步伐也就不由得加快了。
就這樣走啊走,他突然覺得肩上的十字架還是很沉重,他就向上帝祈求道:“上帝啊,請你讓我再砍掉一截吧,這樣我會走得更加輕鬆。”於是,他又砍掉了一截,感謝上帝,這樣一來,他又輕鬆了很多。
他毫不費力地就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麵,當別人都在吃力地向前行走的時候,他卻哼起了小曲。誰想到,此時前邊突然出現了一個又深又寬的溝壑,溝上沒有橋,四周也沒有路……
後麵的人都陸陸續續地趕上來了,他們用自己所背負的十字架搭在溝上,做成了一座橋,從容不迫地從這座自己搭的橋上跨越了溝壑。
他也想方設法製造橋,但是很可惜,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經被砍掉了長長的一大截,根本沒有辦法做成橋來幫助他跨越溝壑。
於是,當後麵的人都在朝著自己的目標繼續前進的時候,他隻能停在原地垂頭喪氣、追悔莫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背負著各種各樣的十字架艱難地前行著。它或許是學習,或許是工作,或許是情感。但是,就是因為這些責任和義務,構成了一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不必去埋怨學習的沉重、工作的辛苦、情感的包袱,因為真正的快樂是奮戰後最終的結果,沒有經曆過沉重的痛苦,也就體會不到酣暢淋漓的快樂。
當麵對苦難的時候,人們會迷失自己苦心追逐的究竟是什麼。有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在混沌地活著。到底怎樣才可以拯救自己呢?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自救。
如果自己不覺醒、不自救,那麼成長就會成為迷失的過程,一個人隻有心誠意正,才能獲得光明之身。
那麼又該如何自救呢?
每個人都有兩幅截然不同的自畫像:一張是很完美的畫像,沒有陰影,而另一張全都是缺點,畫麵不僅陰暗,而且令人壓抑不已。首先,不可以把這兩幅畫像隔離起來,片麵地來看待自己,而是應該將它們放到一起來看待,最終合二為一。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躊躇滿誌的時候,人們通常看不到自己內心的那份愧疚;當在垂頭喪氣的時候,卻又不敢相信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和取得的成功。所以,應給自己作一個準確的評估,實事求是地接受自己。
小蝸牛問它的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著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但是又爬不快。所以隻能靠著這個殼來保護自己。”
小蝸牛說:“可是毛毛蟲姐姐也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說:“因為毛毛蟲姐姐將來會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
小蝸牛說:“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也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說:“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的。”
小蝸牛突然哭了起來,說:“我們好可憐啊,天空不保護我們,大地也不保護我們。”
蝸牛的媽媽安慰他說:“所以我們才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不靠地,隻靠自己。”
不靠天,不靠地,隻是靠自己,未來的世界正由一些完全獨立的個人在創造著,明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今天的你。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災難、不愉快,要想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釋懷,就要有一顆慈悲之心。因為仁慈者可以給別人帶來快樂,使別人得到幸福,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脫離苦難。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自救,而且身上的十字架背起來也沒有那麼重,因為有愛一起幫助你分擔。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十字架,就像是漫畫中的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十字架,而當溝壑出現的時候,他們也隻能用自己背負的十字架去跨越溝壑,然後繼續走人生的道路。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黑暗隻能靠自己去穿越,痛苦隻能自己體驗,孤獨也隻能自己去品嚐。人生是沒有捷徑的。
跟失敗賽跑
沒有誰天生不渴望成功,也沒有誰生性熱愛失敗,但是成功似乎總是喜歡和人們捉迷藏,主動找上門的總是以失敗居多。成功和失敗一樣,都是有層次區分的。有的失敗會讓人萬劫不複、一敗塗地,有的失敗則不過是人生道路上的小坎坷。
所以要和失敗賽跑,不能讓它跑在你的前麵,如果失敗一旦得手,就要超越它。
在美國,有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叫做諾曼·沃特。他看到很多收藏家為收購名貴物品而不惜千金,於是他靈機一動,想自己為什麼不去收藏一些劣畫呢?於是,他開始收購兩種劣畫:一種是名家的“失常之作”,而另一種就是價格低於5美元的無名人士所畫的畫。沒過多久,他就收藏了200多幅劣畫。
1974年,沃特在報紙上登出一則廣告,要舉辦首屆劣畫大展,目的就是為了讓年輕人在比較中學會鑒別,然後發現好畫和名畫的真正價值所在。
沃特的廣告一經傳開,便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探討的熱門話題,大家爭先恐後地參觀,有的人甚至從外地趕過來。最後,這一畫展非常成功。
還有一個是與“劣畫大展”極其類似的展覽,就是“失敗產品陳列館”。美國的一家市場情報服務公司的經理叫做羅伯特,他也是收藏愛好者,一共收集了75萬件“失敗產品”。後來,羅伯特創辦了一個“失敗產品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