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若把“抱怨”聲進行“切片活檢”的話,就不難看出,支撐“抱怨”情緒滋生蔓延的土壤其實就是你自己的一種感覺良好的心態,是有悖於與時俱進的固有的傳統理念,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中庸之道,是不勞而獲的狹隘思想,是目中無人的主觀意識,是一條路走到黑、撞到南牆依舊不肯回頭的幼稚思維……總之,是由自負和幼稚所組成的神經係統混亂綜合征罷了。
生活在這個“不能靠天,不能靠地,隻能靠自己”的社會中,難免會產生很多強烈的“抱怨”情緒,抱怨父親為什麼不是百萬富翁,抱怨自己為什麼不是天才,抱怨工作環境為什麼那樣惡劣,抱怨領導的臉色為什麼那麼難看……因為抱怨而日益增加自己的煩躁,因為煩躁而整日痛苦不堪,因為痛苦而茫然地站在這片土地上,因為茫然而厭世,因為厭世而不甘心。有的人因為不甘心而產生了強烈的和命運鬥爭的心理,從此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有的人則在抱怨聲中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生。
生活本來就是千瘡百孔的,國家、企業、社會、製度和人一樣都沒有完美無缺的,它們也在不停地改革、探索,然後調整自己的長遠規劃和發展思路,它們也在不停的改革、探索中發展自己、強大自己、提高自己、繁榮自己。
進一步走投無路,退一步海闊天高,時間是不等人的,振作起來,忍痛摘掉“抱怨”的“愁帽”,換一種更適合自己的活法,帶著輕鬆、清醒、現實的理念去選擇自己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才是當務之急。
用心生活,幸福在眼前
有一隻螞蟻非常向往寬闊的馬路,它在馬路上悠閑自得地散步,完全不知道自己處在川流不息的車輪下的危險性。上帝看到了這隻可憐的小螞蟻動了惻隱之心,就用一場風把這隻小螞蟻吹到了路邊的草叢裏。小螞蟻對此感到非常沮喪和無奈,並且一直抱怨這場破壞了自己快樂的風。
仔細想想,不難發現其實很多人在命運的麵前都是那隻習慣抱怨的螞蟻,人們向往著自以為是的幸福,埋怨命運不能讓自己如願以償,有時候會把自己置身於另一條痛苦的道路上去。於是開始詛咒和抱怨命運,怨恨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難,把這些苦難視做大禍,可是又有誰可以像塞翁那樣理解苦難的真實意義,又有多少人會去感恩呢?古人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苦難之事充滿了你的生活,但是這一切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你麵對事物的心態。是感恩還是抱怨,這才是你的生活快樂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在一座大山上有一所小寺廟,廟裏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他的一個小徒弟。
有一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這個小寺廟捐了很多財物,他在廟裏住了一段時間,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熱情款待。在他離開不久後,又來了一個書生。
事實上,若把“抱怨”聲進行“切片活檢”的話,就不難看出,支撐“抱怨”情緒滋生蔓延的土壤其實就是你自己的一種感覺良好的心態,是有悖於與時俱進的固有的傳統理念,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中庸之道,是不勞而獲的狹隘思想,是目中無人的主觀意識,是一條路走到黑、撞到南牆依舊不肯回頭的幼稚思維……總之,是由自負和幼稚所組成的神經係統混亂綜合征罷了。
生活在這個“不能靠天,不能靠地,隻能靠自己”的社會中,難免會產生很多強烈的“抱怨”情緒,抱怨父親為什麼不是百萬富翁,抱怨自己為什麼不是天才,抱怨工作環境為什麼那樣惡劣,抱怨領導的臉色為什麼那麼難看……因為抱怨而日益增加自己的煩躁,因為煩躁而整日痛苦不堪,因為痛苦而茫然地站在這片土地上,因為茫然而厭世,因為厭世而不甘心。有的人因為不甘心而產生了強烈的和命運鬥爭的心理,從此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有的人則在抱怨聲中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生。
生活本來就是千瘡百孔的,國家、企業、社會、製度和人一樣都沒有完美無缺的,它們也在不停地改革、探索,然後調整自己的長遠規劃和發展思路,它們也在不停的改革、探索中發展自己、強大自己、提高自己、繁榮自己。
進一步走投無路,退一步海闊天高,時間是不等人的,振作起來,忍痛摘掉“抱怨”的“愁帽”,換一種更適合自己的活法,帶著輕鬆、清醒、現實的理念去選擇自己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才是當務之急。
用心生活,幸福在眼前
有一隻螞蟻非常向往寬闊的馬路,它在馬路上悠閑自得地散步,完全不知道自己處在川流不息的車輪下的危險性。上帝看到了這隻可憐的小螞蟻動了惻隱之心,就用一場風把這隻小螞蟻吹到了路邊的草叢裏。小螞蟻對此感到非常沮喪和無奈,並且一直抱怨這場破壞了自己快樂的風。
仔細想想,不難發現其實很多人在命運的麵前都是那隻習慣抱怨的螞蟻,人們向往著自以為是的幸福,埋怨命運不能讓自己如願以償,有時候會把自己置身於另一條痛苦的道路上去。於是開始詛咒和抱怨命運,怨恨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難,把這些苦難視做大禍,可是又有誰可以像塞翁那樣理解苦難的真實意義,又有多少人會去感恩呢?古人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苦難之事充滿了你的生活,但是這一切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你麵對事物的心態。是感恩還是抱怨,這才是你的生活快樂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在一座大山上有一所小寺廟,廟裏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他的一個小徒弟。
有一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這個小寺廟捐了很多財物,他在廟裏住了一段時間,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熱情款待。在他離開不久後,又來了一個書生。
這個書生衣衫襤褸、麵黃肌瘦,餓得暈倒在廟門口。老和尚看見後,讓小徒弟把他扶到了廟裏,和上一個貴人一樣端上最好的茶,準備了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裏開始抱怨起來,那個達官貴人為我們廟裏捐了那麼多的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但是現在這個人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竟然還這樣厚待他,真是老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