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抱怨是人生的絆腳石(2 / 3)

多麼聰明的管理員!相信他在生活中從來不去抱怨,能夠想各種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目前的困境,所以結果總是出人意料的。不再抱怨,你就已經走在自己理想生活的途中,也許離成功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比抱怨又近了一步,你唯一的選擇就是勇敢地去麵對前進道路中所有的不確定。

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滿了無限的壓力、彷徨、苦悶,因此你需要給自己一個空間,那便是釋放。對於不滿意的事和人,我們是有權利抱怨的,但要適度,不要因為抱怨而忽略和錯過了美好的風景。

不讓烏雲遮住天空的美麗

你會擁有怎樣的未來,環境、機遇、人際關係固然很重要,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唯有你才是自己的“上帝”。很多時候,過分的抱怨會使你喪失很多可以重新來過的機會,因為你的腦子裏滿是怨氣、責備和自傲,總是固執地在別人身上找問題,事實上更大的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

人初學走路的時候都會摔跤,然後趴在地上大哭,於是父輩們連忙跑過來替年幼的孩子擦幹眼淚,還專門在摔倒的地方跺幾腳,故作憤怒地說:“都怪地板不好,咱們打它!”雖然這是善意的意念,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安慰,但是在孩子的潛意識裏已經認定地板是導致他摔跤的“罪人”,所以在將來的成長過程中,但凡出現挫折和災難,人們也就習慣先責怪別人,找客觀原因。

這就是抱怨,人們在形形色色的抱怨聲中慢慢長大,渾然不覺抱怨已成為一種習慣。

很久以前,山裏住著一個大師和他的兩個弟子,大弟子就是一個很喜歡抱怨生活的人。

一天晚上,大師親自下廚炒了幾個菜,隨後大師和他的兩個弟子坐在一起吃飯。

剛開始吃飯,大弟子就滔滔不絕地抱怨起來,一開始是抱怨下山的那條路太泥濘,然後抱怨因為幹旱要走很遠的路去挑水,再後來又抱怨化緣的時候常常遭別人的鄙視,最後還會抱怨他們廟裏的香火不如其他廟裏的香火旺盛……

大師就這樣聽著,一句話都沒有說,等大弟子發完牢騷後,大師就問兩個弟子:“今晚的飯菜做得怎麼樣啊?”

大弟子這才猛然意識到,緊接著說:“我剛才隻顧著說話了,沒有留意菜的味道如何。”

大師又扭過頭去問小弟子:“今晚的飯菜味道如何啊?”

小弟子慚愧地搖搖頭,說:“我剛才光顧著聽大師兄說話了,也沒有注意品嚐飯菜的味道。”

大師無奈地搖搖頭,說:“那你們現在好好地品嚐一下吧。”

兩位弟子分別夾了大師做的這幾個菜,用心地品嚐了一番,然後異口同聲地說:“師父,您今晚做的菜真是太好吃了!”

大師微微一笑,說:“當你們一個在不停地抱怨生活,而另一個在專心地聽別人抱怨的時候,你們都忘了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

這就是抱怨最終帶來的“惡果”。生活中,沒有多少像這樣在抱怨之後還可以“好好品嚐”的機會,大多數情況下,錯過就錯過了,在不知不覺中,你會因為抱怨錯過了美好的人生。

抱怨就像是懸浮在空氣中的灰塵,處處可見,而且一天比一天積累得厚,越壓越低。在這樣的空氣中,難免會灰塵滿麵,身心疲憊,而淨化這種空氣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地少抱怨,甚至做到不抱怨,這樣才可以使每天的空氣都是幹淨的,心情都是舒暢的。

有一天,一對兄弟出去爬完山後筋疲力盡地回家去了。他們的家住在80層樓裏,而當他們一人背著一大包行李回家的時候,卻發現大樓停電了。於是哥哥就對弟弟說,“我們一起爬樓梯上去吧。”

他們開始一起爬樓梯,到了20層時,哥哥又對弟弟說:“包實在是太重了,要不我們把它先放在20樓,等明天電梯好了再下來拿。”

弟弟同意了。

於是,他們就把行李包放到了20樓,兩個人繼續往上爬,到了40層的時候弟弟開始抱怨,於是和哥哥吵了起來,他們一邊吵一邊爬樓梯,一直爬到了60層,哥哥對弟弟說:“就剩下20層了,我們不要再吵了,慢慢把爬完吧。”

於是他們默默地爬完了最後一層,終於到家了,哥哥說:“弟弟趕緊開門。”

弟弟滿臉迷惑地對哥哥說:“別開玩笑了,鑰匙不是在你那兒嗎?”

哥哥一拍腦袋,說:“呀!我把鑰匙留在20層的行李包裏了。”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在講述一個人的人生,很多人在20歲之前活在父母和老師的期望之下,背負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在大學畢業後脫離了大家的壓力,開始滿腔熱血地闖入社會,抱著很多夢想去麵對眼前的一切,但是工作了20年後便開始覺得工作和自己當初的意願相差太遠了,於是就開始抱怨公司,抱怨領導,抱怨社會。在抱怨聲中又度過了20年。等到60歲了,告訴自己都這把年紀了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就默默地走完自己的最後20年吧。到了80歲,生命即將到達終點的時候才猛然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原來,他在20歲時信誓旦旦許下的諾言和要追求的夢想還沒有完成。

如果現在的你充滿著無限的憧憬、激情和理想,那麼就放膽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說不定就在這樣的抱怨聲中走到了生命的終點,不要在自己臨終的時候才恍然大悟:我的夢想還停留在60年前。

陳楠40歲了,她從18歲開始工作,中專畢業後的她被分到縣城的一個中學當語文老師。那時教師的待遇雖然不是很好,但隨著社會對學曆和文化的普遍重視,使她的職業道路發展很順利。

但是在陳楠準備被提為副校長的時候,因為家庭等多方麵的因素使她放棄了這次難得的機會轉而前往上海闖蕩,她意氣風發地選擇一邊工作一邊考研究生,但是考了兩年都以失敗告終。此後,她開始不停地抱怨生活的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