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若想避免掉入商家這種心理暗示的陷阱中,就應理性地看待商家類似的宣傳,對於商家的承諾,我們既要考慮到商品的價格,也要進行綜合比較,不要因為一句廣告詞就放鬆了對價格噱頭的警惕性,輕易落入一些商家的宣傳迷局裏。另外,該享受的權益不要輕易丟掉,既然商家有這種承諾在先,我們也不妨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保存好相關收據,有效監督商家的承諾。
買的不如賣的精——問話的“坑”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做出的選擇常常是非理性的,比如有人給我們幾個選擇時,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感性地根據他們提出的選項順序來做出選擇,而很少理智地考慮到自身的需求。
一家快餐店由兄弟二人共同經營,當大哥掌勺的時候,常常是飯剩下而湯賣完了;在弟弟掌勺的時候,常常是飯賣幹淨了,可是湯會剩下很多。
兄弟二人對此感到困惑,他們不斷地尋找個中原因,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出原因所在。其實答案僅僅是因為他們在問話時的順序不同才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哥哥掌勺的時候,習慣問:“您需要飯,還是湯?”
弟弟掌勺的時候,習慣問:“您需要湯,還是飯?”
哥哥的問話得到的回答多是:“買湯。”所以最後常常是湯賣完了,而飯剩下了;弟弟的問話得到的回答多是:“買飯。”所以最後飯賣完了,湯還有剩餘。
人們在麵對選擇的時候,如果有兩個或以上的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最後一個答案,這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有些精明人已經發現這種心理規律,並對此加以利用了。
兩家離得不遠的早點攤,做相同的生意,可是其中一個生意紅紅火火,另外一個卻總是冷冷清清地經營著。他們的外部設施、價位和經營項目幾乎是相同的,衛生情況也大致相同,為什麼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引起了一位心理學家的注意,他經過幾天的觀察後,得到了答案——其實不過是一句話的差別。
生意好的攤主總是這樣問客人:“您是來一個茶蛋,還是兩個?”而生意差的攤主則問客人:“您要茶蛋嗎?”
前者得到的答複多是:“來兩個。”也有少部分人說:“來一個吧。”卻很少有人說:“不要。”單從這點來看,他的生意就比另外一家好得多。而後者得到的答複多是:“不要。”同一個人,可能在前一家吃早點就會要茶蛋,但在後一家卻選擇了“不要”,其實或許並不是他本身要或不要茶蛋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前一家給了選項,而後一家的問話裏沒有自己的選擇,“不要”僅是因為順口而已。所以第二家攤位的生意不好的原因就在這一句話上。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很不實際,可這種心理是的確存在的,在心理學上,這種選擇性的語言被稱為心理暗示,心理谘詢師就常常運用“選擇的順序”讓求助者不知不覺間進入他所期望的選擇中去。或許賣的人並不懂得心理學,但是他們卻懂得這種規律帶給他們的效益,於是很多商家采用了選擇性的問話,給自己帶來了很大收益。
所以我們若想避免掉入商家這種心理暗示的陷阱中,就應理性地看待商家類似的宣傳,對於商家的承諾,我們既要考慮到商品的價格,也要進行綜合比較,不要因為一句廣告詞就放鬆了對價格噱頭的警惕性,輕易落入一些商家的宣傳迷局裏。另外,該享受的權益不要輕易丟掉,既然商家有這種承諾在先,我們也不妨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保存好相關收據,有效監督商家的承諾。
買的不如賣的精——問話的“坑”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做出的選擇常常是非理性的,比如有人給我們幾個選擇時,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感性地根據他們提出的選項順序來做出選擇,而很少理智地考慮到自身的需求。
一家快餐店由兄弟二人共同經營,當大哥掌勺的時候,常常是飯剩下而湯賣完了;在弟弟掌勺的時候,常常是飯賣幹淨了,可是湯會剩下很多。
兄弟二人對此感到困惑,他們不斷地尋找個中原因,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出原因所在。其實答案僅僅是因為他們在問話時的順序不同才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哥哥掌勺的時候,習慣問:“您需要飯,還是湯?”
弟弟掌勺的時候,習慣問:“您需要湯,還是飯?”
哥哥的問話得到的回答多是:“買湯。”所以最後常常是湯賣完了,而飯剩下了;弟弟的問話得到的回答多是:“買飯。”所以最後飯賣完了,湯還有剩餘。
人們在麵對選擇的時候,如果有兩個或以上的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最後一個答案,這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有些精明人已經發現這種心理規律,並對此加以利用了。
兩家離得不遠的早點攤,做相同的生意,可是其中一個生意紅紅火火,另外一個卻總是冷冷清清地經營著。他們的外部設施、價位和經營項目幾乎是相同的,衛生情況也大致相同,為什麼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引起了一位心理學家的注意,他經過幾天的觀察後,得到了答案——其實不過是一句話的差別。
生意好的攤主總是這樣問客人:“您是來一個茶蛋,還是兩個?”而生意差的攤主則問客人:“您要茶蛋嗎?”
前者得到的答複多是:“來兩個。”也有少部分人說:“來一個吧。”卻很少有人說:“不要。”單從這點來看,他的生意就比另外一家好得多。而後者得到的答複多是:“不要。”同一個人,可能在前一家吃早點就會要茶蛋,但在後一家卻選擇了“不要”,其實或許並不是他本身要或不要茶蛋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前一家給了選項,而後一家的問話裏沒有自己的選擇,“不要”僅是因為順口而已。所以第二家攤位的生意不好的原因就在這一句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