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敢遣春溫上筆端(1 / 3)

我的書房近來便掛著先生這兩句詩的條幅,打電腦的時候,累了,看看這宋式裝裱的條幅,心裏便竟也有了溫度。春天畢竟是春回大地的時節,一點一點的溫度回升上來,那溫度偏偏又是形象思維,要靠花花草草來一一表現。文章也是要給讀者一點點溫度的,最起碼讓人看了你的文章從心裏感到溫暖。真正是,道義也不一定非擔在肩上,而好的文章卻一定是要有春天般的溫情。

讀畫說大小

今年夏天冒著很大的雨看了一回畫展。

那天從三聯書店一出來雨就驟然而至,正好走到美術館的前邊,便濕漉漉鑽到美術館的展廳裏。因為是剛剛從畫家胡石的家裏出來,還見到了正在畫鴨子的清瘦的周亞鳴,所以說這天真是與畫有緣。外邊下著大雨,展廳裏人又少,正好細細看畫,所以這一次看畫看得居然十分認真。

人的興趣總是時時在變,近幾年,我忽然開始喜歡起人物畫來。尤其是麵對古典人物畫,總想知道古時候的人穿些什麼?吃些什麼?用些什麼?在那裏做些什麼?尤其是讀了作家沈從文的那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才知道沈從文先生治學態度之嚴謹,有什麼才說什麼,就文物而說事情,有根有據,從不臆造。又比如王世襄老先生研究明清家具,也離不開古代的繪畫。什麼椅子?什麼桌子?紫檀花梨,雞翅鐵力,“霸王棖”和“矮老”怎麼用場都是根據畫上畫的再結合實物搞得清清楚楚。早先看畫真還不知道畫會有這樣大的好處。

中國古典的人物畫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畫麵上的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往往大小懸殊。比如閻立本的《步輦圖》,圖中唐太宗的頭部幾乎要比抬輦的宮女的頭大一倍還多。比如孫位的《高逸圖》,卷中貼近主人正給主人殷勤獻酒的奴仆的頭部要比主人小幾乎三分之一,其他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也均如此,大小根本不合透視比例。中國畫的寫意性與人物之間大小不合比例往往讓外國學者目瞪口呆不得要領。傳統筆墨竟然會如此: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其他人物一概都可以大大地縮小。就像上次外出,車在高速公路上行到一半,公路忽然被封閉起來,所有的車子隻好都原地不動被堵在那裏。原以為是公路上在出了什麼問題,比如有了重大車禍,想不到卻是有重要的人物路過,所以要封閉高速。當時心裏還有些不平之氣,現在想想也就想通了。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其他人完全可以一律縮小,在大人物麵前,一切其他人物都應該像古典人物畫上的次要人物一樣縮小到最小一如芥子,或者完全不必存在。

因為躲雨,意外地看了一次畫展,有了新的進步和認識。第一點,古時候的人物畫往往不是畫家在那裏畫著玩玩兒,而是認真的,受雇的,掙了銀子的,所以一定要把主要人物畫大,讓人家高興。第二點,那些次要人物又算是什麼東西?隻是道具而已,所以盡可能地畫小,越小越好的道理在於要讓主要人物看了高興,但絕不能小到沒有,沒有了就沒了襯托。比如高速公路上,一輛車也沒有,隻有重要人物的車寂寂馳過,又有什麼意思?有一連幾公裏的車輛擁擁塞塞堵在那裏襯托著,才會顯出某種特殊的意味。

我的書房近來便掛著先生這兩句詩的條幅,打電腦的時候,累了,看看這宋式裝裱的條幅,心裏便竟也有了溫度。春天畢竟是春回大地的時節,一點一點的溫度回升上來,那溫度偏偏又是形象思維,要靠花花草草來一一表現。文章也是要給讀者一點點溫度的,最起碼讓人看了你的文章從心裏感到溫暖。真正是,道義也不一定非擔在肩上,而好的文章卻一定是要有春天般的溫情。

讀畫說大小

今年夏天冒著很大的雨看了一回畫展。

那天從三聯書店一出來雨就驟然而至,正好走到美術館的前邊,便濕漉漉鑽到美術館的展廳裏。因為是剛剛從畫家胡石的家裏出來,還見到了正在畫鴨子的清瘦的周亞鳴,所以說這天真是與畫有緣。外邊下著大雨,展廳裏人又少,正好細細看畫,所以這一次看畫看得居然十分認真。

人的興趣總是時時在變,近幾年,我忽然開始喜歡起人物畫來。尤其是麵對古典人物畫,總想知道古時候的人穿些什麼?吃些什麼?用些什麼?在那裏做些什麼?尤其是讀了作家沈從文的那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才知道沈從文先生治學態度之嚴謹,有什麼才說什麼,就文物而說事情,有根有據,從不臆造。又比如王世襄老先生研究明清家具,也離不開古代的繪畫。什麼椅子?什麼桌子?紫檀花梨,雞翅鐵力,“霸王棖”和“矮老”怎麼用場都是根據畫上畫的再結合實物搞得清清楚楚。早先看畫真還不知道畫會有這樣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