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不可不知的細節暗示(2 / 3)

(3)消化係統。胃收縮,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嘴、舌、唇幹燥。有些人在焦慮時甚至會有胃痛的情況出現。

(4)皮膚。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導致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顯。雖然皮膚在冒汗,但沒有熱的感覺,通常冒得都是冷汗。

(5)眼睛。瞳孔放大,或者視線方向改變。

(6)肌肉。肌肉緊張導致說話結巴。

以上這些生理變化需要有十分細致的觀察力才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通過肉眼可以觀察到的,如抓耳撓腮、摸鼻子、擦抹額頭、撫摸鬢角、腿腳抖動、全身性顫抖等一係列不自然的動作,以及聲帶變化而引起的聲音變化,這些生理反應信息對於測謊具有極大的價值。

談話時彼此的距離說明親密關係

FBI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身體距離在某些時候可以說明彼此間的心理距離。也就是說,通過交流雙方的身體距離可以看出二者的親密關係。人們心理上的彼此親近會通過距離上的靠近來體現,這種意識與野生動物的領地意識很相似。對於自己能接受的人,就會允許對方靠近,而對於厭惡的人,則似乎會感受到潛在的傷害,盡可能地將其身體控製在安全線以外。

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能代表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大致可以分為4種:公眾距離、社交距離、私人距離和親密距離。

公眾距離是指彼此互不熟識的人之間的距離。演講者與台下的聽眾,教室裏老師與學生,舞台上演員與觀眾,就是公眾距離。通常會保持36~75米,這個數據是美國學者早期的統計所得,有其科學性和嚴謹性。但這個數據的定義已經不適合人口爆滿的地球了。在街頭,陌生人很有可能和你擦肩而過,並不是因為你在意識中認可他們闖入你的公眾距離,隻是這種情境你不會在意而已。

社交距離指的是常規社會活動時如辦公、開會等比較適宜的距離。早期研究得出的數據為12~35米,當然,也要根據具體的情境去看。社交距離體現出一種公事上或禮節上的較正式的關係,其範圍規定比較靈活,近可相距兩三步,相當於兩張辦公桌的距離;遠可相距五六步或更遠些。通常用於與個人關係不大的人員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會上,隔幾步遠與沒有過多交往的認識者打招呼或簡單寒暄幾句便離開。這一距離對雙方沒有過多的約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談。

私人距離指的是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時常見的距離。數據定在45厘米到12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減少直接的身體接觸。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但是,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一端,即45厘米;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端,即12米。

親密距離指的是非常近的親密關係,比如戀人、夫妻等,從沒有距離到45厘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人可以允許關係密切的人進入親密接觸的距離之中。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隻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隻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屬於這個親密距離圈子內的人隨意闖入這一空間,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禮貌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也會自討沒趣。

根據以上這些距離的分類,我們不需要任何儀器,就可以推斷一些情況。特別是雙方之間的關係如何,往往隻需要一兩眼就可以判斷出來。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80多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幾個讀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這就是心理學家入侵對方私人距離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允許甚至樂於其他人靠近自己,說明這個人在心理上與其他人的距離也比較近。當然,有些人善於偽裝,即使厭惡他人的靠近,也不會輕易地表現出來,但是,我們通過對方的一些動作可以看出來,比如轉身、腳步移動等細節,可以說明對方內心的好惡。

在戀人之間的擁抱、依偎和纏綿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發現對方與自己的心理距離,當然前提是你不能意亂情迷。如果對方並沒有真正地將你放在心裏,在擁抱的時候對方會很快地將臉轉過去,避免麵部的一些接觸。如果發現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始終無法靠近,要麼是雙方都刻意保持,要麼是一方做出積極努力,但另一方卻總是有意無意地遠離,那麼就可以判斷疏遠者的心理狀態為排斥或厭惡。

距離是一個很好的分析線索。比如,吃飯的時候,如果對方允許你的餐具與之接觸,那麼這個線索就足夠清晰了。因為如果對方還處在不滿的狀態下,會很介意餐具接觸,因為這種接觸其實是零距離的接觸,是十分親密的一種舉動。

通常在保持彼此的距離方麵,人們都會有很高的自覺性。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和他人隔得遠遠的,會被認為冷漠;如果與人靠得太近,則可能會被對方誤會為騷擾之罪,也可能會被其他人定為“特殊小圈子”。這都不恰當,不利於自身人際關係的穩固與發展。所以,人們總是會注意自己與別人的距離。於是,內心的距離就會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對自己喜歡的人,則傾向於靠近;對於自己厭惡的人,則會下意識地避開。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反映出了心理的、社會的距離問題。

由於心理的、社會性的距離是人們物理距離的一個決定因素,人的內心是多變而微妙的,社會關係又是複雜而多樣的,故而,這些距離就較之外在的距離更難以把握。心理的、社會性距離的特點最明顯的體現就在於異性之間。盡管現在已經是新時代了,兩性的工作交流十分頻繁,但是男女之間的距離始終都存在著極為微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