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也。此說始於傳說對武丁之言,由是數千年來,深中於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設計劃一一皆為此說所打消也。嗚呼!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其威力當萬倍於滿清。夫滿清之威力不過隻能殺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奪吾人之誌也。乃此敵之威力則不惟能奪吾人之誌,且足以迷億兆人之心也。是故當滿清之世,予之主張革命也,猶能日起有功,進行不已。惟自民國成立之日,則予之主張建設,反致一籌莫展,一敗塗地。吾三十年來精誠無間之心,幾為之冰消瓦解,百折不回之誌幾為之槁木死灰者,此也!可畏哉此敵!可恨哉此敵!
兵法有雲,“攻心為上”。……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夫革命黨之心理,於成功之始,則被“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所奴,而視吾策為空言,遂放棄建設之責任。……七年以來,猶未睹建設事業之進行,而國事則日形糾紛,人民則日增痛苦。午夜思維,不勝痛心疾首。夫民國之建設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國民!國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則建設事業亦不過如反掌折枝耳。
回顧當年,予所耳提麵命而傳授於革命黨員,而被河漢為理想空言者,至今觀之,適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當為民國建設之資材也。乃擬筆之於書,名曰《建國方略》,以為國民所取法焉。然尚有躊躇審顧者,則恐今日國人社會心理猶是七年前之黨人社會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大敵橫梗於其中,則其以吾之計劃為理想空言而見拒也,亦若是而已矣。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於迷津。庶幾吾之建國方略或不致再被國人視為理想空談也。
(《自序》)
這篇《自序》真是悲慨沉痛的文章。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學問,三十年的觀察,作成種種建設的計劃,提出來想實行,萬不料他的同誌黨人,就首先反對。客氣的人說他是“理想家”,不客氣的人嘲笑他是“孫大炮”!中山先生忠厚對人,很忠厚地指出他們所以反對他,“非盡關乎功成利達而移心,實多以思想錯誤而懈誌”。此思想的錯誤,中山認為隻是“知易行難”的一個見解。這個錯誤的見解,在幾千年中,深入人心,成了一種迷信,它的勢力比滿清還可怕,比袁世凱還可怕。滿清亡了,袁世凱倒了,而此“知易行難”的謬說至今存在,使中山的大計劃“一籌莫展,一敗塗地”。所以中山先生要首先打倒這個“心理之大敵”。這是他的“學說”的動機。
要打倒這個大敵,所以他提出一種“心理建設”。他老實不客氣地喊道:
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也。此說始於傳說對武丁之言,由是數千年來,深中於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設計劃一一皆為此說所打消也。嗚呼!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其威力當萬倍於滿清。夫滿清之威力不過隻能殺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奪吾人之誌也。乃此敵之威力則不惟能奪吾人之誌,且足以迷億兆人之心也。是故當滿清之世,予之主張革命也,猶能日起有功,進行不已。惟自民國成立之日,則予之主張建設,反致一籌莫展,一敗塗地。吾三十年來精誠無間之心,幾為之冰消瓦解,百折不回之誌幾為之槁木死灰者,此也!可畏哉此敵!可恨哉此敵!
兵法有雲,“攻心為上”。……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夫革命黨之心理,於成功之始,則被“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所奴,而視吾策為空言,遂放棄建設之責任。……七年以來,猶未睹建設事業之進行,而國事則日形糾紛,人民則日增痛苦。午夜思維,不勝痛心疾首。夫民國之建設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國民!國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則建設事業亦不過如反掌折枝耳。
回顧當年,予所耳提麵命而傳授於革命黨員,而被河漢為理想空言者,至今觀之,適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當為民國建設之資材也。乃擬筆之於書,名曰《建國方略》,以為國民所取法焉。然尚有躊躇審顧者,則恐今日國人社會心理猶是七年前之黨人社會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大敵橫梗於其中,則其以吾之計劃為理想空言而見拒也,亦若是而已矣。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於迷津。庶幾吾之建國方略或不致再被國人視為理想空談也。
(《自序》)
這篇《自序》真是悲慨沉痛的文章。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學問,三十年的觀察,作成種種建設的計劃,提出來想實行,萬不料他的同誌黨人,就首先反對。客氣的人說他是“理想家”,不客氣的人嘲笑他是“孫大炮”!中山先生忠厚對人,很忠厚地指出他們所以反對他,“非盡關乎功成利達而移心,實多以思想錯誤而懈誌”。此思想的錯誤,中山認為隻是“知易行難”的一個見解。這個錯誤的見解,在幾千年中,深入人心,成了一種迷信,它的勢力比滿清還可怕,比袁世凱還可怕。滿清亡了,袁世凱倒了,而此“知易行難”的謬說至今存在,使中山的大計劃“一籌莫展,一敗塗地”。所以中山先生要首先打倒這個“心理之大敵”。這是他的“學說”的動機。
要打倒這個大敵,所以他提出一種“心理建設”。他老實不客氣地喊道:
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汙,係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自序》參看頁七七論宣誓一段)
迷信“唯物史觀”的人,聽了這幾句話,也許要皺眉搖頭。但這正是中山先生的中心思想。若不懂得這個中心思想,便不能明白他的“有誌竟成”的人生哲學。
(二)行易知難的十證
中山先生的“學說”隻是“行易知難”四個字。他舉了十項證據來證明他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