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許多跡象表明,現今世界,若是依舊遵循傳統商業規則來處理問題,一定會讓人感覺越來越被動。社會,不僅麵臨著許多重大變化;管理,也麵臨著一係列的重大挑戰,即便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也麵臨著諸多愈加模糊的現實。

何為如此?何至如此?在我看來,主要原因在於:由於市場和供應鏈的全球化趨勢,加之穿越全球的即時信息通信,不僅加快了網絡聯係的頻率,並且也推動了從因到果以及形成問題的速度。由此,速度決定結果,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地體現為競爭與博弈,它正不斷地推動著整個世界進入了“不是比耐力而是比速度”的新的時代。

其實,對於“速度”的認知,我們一直比較遲鈍。殊不知,它不僅可以推動改朝換代,而且還可能會顛覆這個世界。試想,牛頓學中的“速度”是個什麼概念?愛因斯坦光學中的“速度”,又是個什麼概念?它們看似都是物理單位,實則在“速度就是力量”的背後,有著眾多我們不能認知的東西。

是的,在支撐這種“速度”的背後,“因果關係”愈加不清晰,也愈加會滋生出各種無法預料的因素。尤其是發展過程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不僅讓我們很難知道行動的結果會是什麼,也很難依據過去的方式去予以應對。若是我們依舊按照傳統的規則來解決問題,要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來進行分析,要麼需要成立專門機構來單獨解決,可是這些方式,從專業角度來講,一者屬於“籠統歸納複雜的屬性”,一者是“讓係統來適應複雜”,其本身並沒有從本質上去解決問題,它隻會讓我們的認知變得更為複雜。而由此帶來的結果,一定不僅僅是一個投入的問題,犧牲的是我們的適應能力。

對此,我們確實要認識到:現今時代速度所帶來的變化,不僅表現為結構複雜,而且也有著不確定之“常態”。它們根本無法“人為歸納屬性”,也難以“人為解決問題”。由此,基於傳統的規則來解決問題,顯然無解。

那麼,應該用什麼方法來予以應對呢?對此,我曾在《新的管理革命》一書中總結過,方法無外乎有這樣幾種:一是要懂得舍棄,不要一味專注於那些無法解決的事情;二是要懂得繼承,堅持從傳統原理中去尋找可能解決的方法;三是要懂得甄別,注重從結合與分析中找到後事之師的源泉。其實,新的變化,一定需要新的認識思維。當然,如果就此拋棄曆史驗證的思想,僅僅通過白手起家來予以創造,也是極其愚蠢的。正所謂:不繼承不行,全繼承也不行。唯一可能的辦法一定是:向自然界學習,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學習。通過對那些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理,基於不斷變化的環境來主動調整、主動適應,才有可能會找到問題的破解方式。

《道德經》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實際上已經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的真理,是可以探索並說得出來的,但是,這些真理並非永恒,也不可能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天道輪轉,時過境遷,望我們能以此明心,進而成為一個與時俱進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