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饃
1987年,陳忠實到西安市長安區查閱《長安縣誌》和有關黨史、文史資料。有一天晚上,他與《長安報》的記者李東濟聊天,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他創作《白鹿原》的信息。陳忠實感歎自己已經是45歲的人了,說一聲死還不就一死了之了?但最愧對的是一輩子愛文學,死了還沒有一塊可以墊頭的東西。
關中民俗,亡者入殮,頭下要有枕頭,身邊裝有其他物件。這些東西,有時是由死者生前準備或安排妥當的。陳忠實說:“東濟,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丟不下?就是那墊頭的東西!但願我能給自己弄成個墊得住頭的磚頭或枕頭!”
1988年第5期,《延河》編輯了“陝西作家農村題材小說專號”。這一期專號,由賈平凹、鄒誌安、陳忠實、王寶成、京夫、王蓬等15人組成強大的陣容,集中展示了陝西優秀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作為分配在《延河》工作才3年的小說編輯,我負責編輯的小說,是陳忠實老師的《軲轆子客》。這個短篇小說將一個賭徒描寫得生動而有趣。我當時真是年輕又膽大,發現小說中有1000字的描寫遊離於敘述之外,就毫不猶豫地刪掉了。刊物出版後,陳老師見到我,嗬嗬笑著對我說:“小張,你把我一條煙錢給刪沒了。”那時,《延河》的稿費標準是每千字15元,大概正是當時的一條煙錢吧。今天,我再次找出《延河》的合訂本,閱讀這篇將近30年前陳忠實老師的舊作,讀著讀著,再次淚眼模糊。我在想,若是現在,我是否還能毫無顧忌地對著名作家的文稿放心大膽地動刀子?或者,當時不是陳忠實,而是別人,這個作家會否輕易饒過我這個小編輯?
陳老師的這篇小說文末,有這樣的注明:“1988年2月13日於白鹿園。”千真萬確,是“白鹿園”而非“白鹿原”。
1988年4月1日,陳忠實在草稿上寫下了《白鹿原》的第一行字,漫長的《白鹿原》創作開始了。當他寫下這行字時,他的“整個心理感覺已經進入我的父輩爺爺輩老爺爺輩生活過的這座古原的沉重的曆史煙雲之中了”。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很少在省作協大院見到陳老師。冬日的某一天下班後,《延河》的同事、作家王觀勝約我一同去灞橋蔣村看望陳老師。我們乘坐省作協的一輛麵包車,盡管司機輕車熟路,但是因路況極差,在一條狹窄的小土路上盤旋了好久。趕到蔣村陳老師老屋時,天色已經大黑,安靜的村落,隻有幾聲狗叫和我們汽車行駛的聲音。陳老師高興地將我們迎進院子,又迎進老屋。老屋裏的通道上,灰暗的燈光下有一個案板,上麵是手工擀的早已晾幹的麵條。
原下的小院隻有陳忠實一個人,《白鹿原》的創作已經開始,他得自己開火做飯,洗鍋洗碗。陳老師說,妻子王翠英走的時候給他擀下並切好一大堆麵條,隻由他將麵下到鍋裏煮熟。妻子還留下不少的蒸饃,餓了將蒸饃在火上烤得焦黃,陳忠實感覺味美無比。得著空閑,王翠英回來給陳忠實送蒸饃,同時再擀一些麵條。如果妻子太忙,陳忠實便趕到城裏家中,再背饃回原下。陳忠實感慨,自己與背饃結下了不解之緣:少年時為讀書從鄉下背饃到城裏,中年時為寫作又把饃從城裏背到鄉下。
背饃
1987年,陳忠實到西安市長安區查閱《長安縣誌》和有關黨史、文史資料。有一天晚上,他與《長安報》的記者李東濟聊天,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他創作《白鹿原》的信息。陳忠實感歎自己已經是45歲的人了,說一聲死還不就一死了之了?但最愧對的是一輩子愛文學,死了還沒有一塊可以墊頭的東西。
關中民俗,亡者入殮,頭下要有枕頭,身邊裝有其他物件。這些東西,有時是由死者生前準備或安排妥當的。陳忠實說:“東濟,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丟不下?就是那墊頭的東西!但願我能給自己弄成個墊得住頭的磚頭或枕頭!”
1988年第5期,《延河》編輯了“陝西作家農村題材小說專號”。這一期專號,由賈平凹、鄒誌安、陳忠實、王寶成、京夫、王蓬等15人組成強大的陣容,集中展示了陝西優秀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作為分配在《延河》工作才3年的小說編輯,我負責編輯的小說,是陳忠實老師的《軲轆子客》。這個短篇小說將一個賭徒描寫得生動而有趣。我當時真是年輕又膽大,發現小說中有1000字的描寫遊離於敘述之外,就毫不猶豫地刪掉了。刊物出版後,陳老師見到我,嗬嗬笑著對我說:“小張,你把我一條煙錢給刪沒了。”那時,《延河》的稿費標準是每千字15元,大概正是當時的一條煙錢吧。今天,我再次找出《延河》的合訂本,閱讀這篇將近30年前陳忠實老師的舊作,讀著讀著,再次淚眼模糊。我在想,若是現在,我是否還能毫無顧忌地對著名作家的文稿放心大膽地動刀子?或者,當時不是陳忠實,而是別人,這個作家會否輕易饒過我這個小編輯?
陳老師的這篇小說文末,有這樣的注明:“1988年2月13日於白鹿園。”千真萬確,是“白鹿園”而非“白鹿原”。
1988年4月1日,陳忠實在草稿上寫下了《白鹿原》的第一行字,漫長的《白鹿原》創作開始了。當他寫下這行字時,他的“整個心理感覺已經進入我的父輩爺爺輩老爺爺輩生活過的這座古原的沉重的曆史煙雲之中了”。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很少在省作協大院見到陳老師。冬日的某一天下班後,《延河》的同事、作家王觀勝約我一同去灞橋蔣村看望陳老師。我們乘坐省作協的一輛麵包車,盡管司機輕車熟路,但是因路況極差,在一條狹窄的小土路上盤旋了好久。趕到蔣村陳老師老屋時,天色已經大黑,安靜的村落,隻有幾聲狗叫和我們汽車行駛的聲音。陳老師高興地將我們迎進院子,又迎進老屋。老屋裏的通道上,灰暗的燈光下有一個案板,上麵是手工擀的早已晾幹的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