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蘇哥,你太客氣了,這玩的事情,怎麼能說辛苦呢,今天出來玩能有一個伴,我也高興著了,”
聽到蘇遊的客氣話,季鬆有點不滿意的說道,
“嗬嗬,行,阿鬆,那我們今天就好好的玩一玩這琉璃廠,說不定還能撿到漏了,”
阿鬆很爽快,蘇遊也很高興,聽到阿鬆的話後,蘇遊後邊半開玩笑班認真的說道,
“嗬嗬……行,蘇哥,今天看能不能搭上你的好運氣,看能不能撿到好東西哈,”
阿鬆在聽到蘇遊的話之後,也順著蘇遊說道,不過他的希望倒是不抱那麼大,這個地方他也不是第一次來,雖然不是經常來,但是來過也有好幾次了,但就是從來沒有遇到過撿漏,
“哈哈,行,我們走,等下撿到漏了算你一份,”
蘇遊也隻是說說而已,他對這個地方根本就不熟悉,不知道這個地方都有些什麼東西,至於能不能撿到漏的話那就真的不知道了,這個要是靠運氣的,當然,蘇遊這個運氣的可能性比人家高一點,隻要真的是古玩之類的東西,隻要這些東西真的從蘇遊的眼前經過的話,蘇遊自信還是不會讓這些東西從自己眼前溜走的,也就是說看到好東西的話蘇遊還是不會打眼的,
“恩,蘇哥,我們已經到了,看到沒有,前邊就是琉璃廠大街了,”
就在蘇遊和季鬆一邊聊著天的時候,忽然旁邊季鬆忽然對著蘇遊說道,
“恩,”
其實不用季鬆說,蘇遊也知道已經到了,那前邊那麼大的一個牌子在那裏,蘇遊能不知道嗎,
“位於燕京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大街,是燕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裏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這裏經營古玩字畫的店鋪很多,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遊都要到這裏,”
可能怕蘇遊對這個地方不怎麼了解,季鬆很是體貼的為蘇遊介紹著這琉璃廠大街,
“恩,”
聽到季鬆介紹這琉璃廠大街,蘇遊隻是輕輕的點了點頭,沒有打斷,靜靜的聽著季鬆介紹,
“這琉璃廠大街西至宣武區的南北柳巷,東至宣武區的延壽街,全長共約800米,在遼代的時候,這裏並不是城裏,而是郊區,當時叫做“海王村”,後來,到了元朝的時候,這裏開設了官窯,燒製琉璃瓦,才和這琉璃廠搭上了邊,後來明朝的時候,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裏變為了城區,但是因為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裏燒窯,所以不得不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琉璃廠”雖然遷走了,但這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見蘇遊在那裏認真的聽著,季鬆更有勁道了,開始為蘇遊詳細的和介紹這琉璃廠的曆史由來,
“原來是這樣,”
聽到季鬆的介紹,蘇遊才對這個琉璃廠的由來有了一個真正完整的了解,當然,更加詳細的了解,蘇遊就不知道了,聽到季鬆的介紹,蘇遊不得不感歎一下這琉璃廠的名氣之大,
蘇遊沒想到就是季鬆這麼一個不怎麼關注這個東西的家夥也對這琉璃廠大街這麼了解,要知道,季鬆可還是一個年輕人了,一般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會對這個感興趣,
見這街道名氣竟然這麼大,蘇遊對他就更加好奇了,更想要進去看看,看看有著幾百年曆史的古街道到底有什麼樣的韻味,能吸引那麼多的中外遊客,
“阿鬆,這裏邊一般都有些什麼店鋪啊,都大概做些什麼生意啊,”
感概盡管阿鬆介紹了琉璃廠,但是說的大都是琉璃廠的曆史由來,對其中更多的東西卻沒有怎麼說,
“恩,這琉璃廠的店鋪很多,而著名老店也不少,比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華夏最大的古舊書店,,華夏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
聽到蘇遊問起這裏邊有些什麼店鋪,季鬆沒有遲疑,好像也沒有經過思考,張口即來,很顯然對這些什麼店鋪很是熟悉,
“額……”
聽到季鬆介紹的那麼順溜,蘇遊不由的有些無語了,以他對季鬆的了解,知道這個東西絕對不是他要去刻意記的,所以那隻能說明一種可能,那說明這些店鋪太有名氣了,就連季鬆這些外行人,不怎麼關注這個的人也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