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毛澤東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隻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體現“解決中國問題”;又是在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的過程,體現“創造些新的東西”。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包括如下幾方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經濟和文化都十分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革命,必然會遇到許多特殊的複雜問題,靠套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同樣,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也不能將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更無法照抄別人的經驗。要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道路,製定正確的方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實踐中去,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從而用“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的具體行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曆史經驗提升為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關起門來搞純粹的理論工作,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它的基礎是中國人民的實踐。在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實踐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就會創造出新的東西,從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包括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總結中國的曆史經驗。毛澤東曾經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曆史的大國,積澱了豐富的曆史經驗,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把這些曆史經驗認真地加以概括和提煉,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加新的內容。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了解和懂得中國的曆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的特點、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達到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的實踐之完整的、統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麵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麵又要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加以馬克思主義的提煉和升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這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要使馬克思主義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思想文化傳入中國,要使它能為中國人民廣泛接受,並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尋找到一種為中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照搬,也不是對中國文化的複製,而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結合進而達到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國文化進行認真地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又用中國優秀文化的表達方式和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來深入淺出地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樣做的結果,就使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優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長和繁榮起來。
1942年,毛澤東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隻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體現“解決中國問題”;又是在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的過程,體現“創造些新的東西”。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包括如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