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
橫亙在殷廣平麵前的仿佛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可惜,這座高山既不是用來對酒當歌,更不可用來采菊悠閑。
有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的表態支持,殷廣平有了一種盼頭,麵對足以令人仰望的高山,他的幹勁卻更足了。不管山多高,路多遠,解放路人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勝利抵達預期的高度,並且要創下解放路人自己的輝煌。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名校的一個初中擇校指標是需要頗費周折才能獲得的。從其後的媒體報道可見一斑。
新浪網2012年9月24日曾以“媒體批小升初病態:全家總動員隻為上小學”為題轉載《中國新聞周刊》的消息:
在江蘇鹽城,支柱國企、高校、政府部門都曾入股辦學,作為回報,每15萬股金,每年有1個入學指標,股東單位把入學指標作為福利發給員工,指標不夠,股東可以委托學校出題,在單位內部選拔;私人股東掌握的名額則成為“黑市”商品,鹽城初級中學的“名額轉讓費”,一度被炒到了35萬元一個。
而早在2010年9月5日的《現代快報》,則以《鹽城中學拒收“股東生”十二孩子政府門前開課》為題並配發相關圖片,披露了其中的一些細節:
據家長說,在“黑市”上今年鹽城初級中學的入學指標被炒到了35萬元一個,而這些指標極有可能是來自於那些私人股東,與單位不同,私人股東不可能每年都有子女親屬新入學,於是這就成了他們轉售的商品。
這在當時也許是極少數人知曉的秘密,2000年不折不扣是個時間的拐點,既成的格局早已形成了,一個不起眼的解放路小學也要辦初中,真不知好歹。甚至可以說,這個瘋狂的舉動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些主管領導可能還是出於愛護這所小學的呢。
從一位匿名人士為某名校一校長申訴的文字,我們似乎找到有關資本運作為何物的答案了。
他擔任某中校長的十三年,是某中實現超常規、裂變式發展的十三年。在沒有財政投資的情況下,通過資本運作在2000年和2003年先後創辦鹽城首家股份製民辦初中和民辦高中,學校實現裂變式、跨越式發展,規模達到全省乃至全國沿海地區一流水平。某中成為鹽城教育的對外品牌和開放窗口。他擔任某中校長的十三年,是某中綜合影響力顯著增強、社會最為認可的十三年。
筆者無意於糾結一段往事的回憶,更無必要為一段曆史注下某種論斷,而是透過有限的文獻史料的整理與回顧,試圖找到當事者當年在處理微妙的關係時必須應對某種隱形的社會邏輯關係。當然,對打破既定局麵的首創者則會懷著滿腔的敬意,更為其歡呼,乃至奔走相告。我相信,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勝利,而是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是經他們的努力獲得的所有人的勝利。同樣,曆史也會以寬容的姿態饒恕一個過往的時代,甚至為他們曾經的付出做出公正的評價。
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