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實踐的現場(1 / 1)

如果說,評論者的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來自對批評對象的某種不滿或是對現實的過度關注,那麼不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就是習舊了慣性思維的窠臼,我還是同意作者的認識,“文學的消費主義加劇了公共經驗的消失,同時消解了人民對曆史沉屙的追思,導致精神價值不斷泡沫化和文化的沙漠化,放棄了對宏大精神世界的曆史建構,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這樣的文學在當下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散文能否超越日常生活》)所以,批評精神和質疑精神是以建構為旨歸的,因此本書最大的特色還在於如何建構。

附錄部分是作者的碩士論文,作為有著深厚農村生活經曆的曆史體驗,關注文學中的農村猶如觀照現實的農村,因此,作者對新鄉土美學的建構保持了濃鬱的熱情,試圖在理論上有所建樹,誠然這樣的過程是無比漫長和艱難的。但作者的勇氣和膽識是值得欽佩和讚賞的,因為,好的文學總是把希望帶進未來,把思考留在當下。作者的不滿足和超越精神還在於對問題意識的高度關切,作者並沒有刻意在當下流行的文化研究上給予過多的關注,但是在對文體的抗辯或是對文體邊界的體悟有著足夠的自覺,比如對非虛構文學的詩學研究,雖然在理論上顯得浮泛但是這樣的高度自覺卻是學院研究乃至民間寫作鮮有涉及,而作為本書的壓軸之作《重構非虛構》則將這樣的自覺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非虛構文學在風格上體現出一種日常化和曆史化,同時有著私人性的文化關懷和成長質感的美學追求,其中不乏有批判、審視的建設情懷。作為文學景觀之一的非虛構文學能否承擔文學的公共性訴求,將成為當下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這算是作者的一種文學理想最恰當不過了。當之無愧是作者的一種文學情懷。

理論的存在重在實踐的檢驗,作者還將理論與具體的小說評論、文學思潮和文學現象的短論放在一起編輯成書相得益彰,後文正是對前文理論反思的回光返照,作為完整的文本,前後形成了一種互文的關係。讀者可以挑著讀,也可以對照讀,在文本的話語場域中見證文學的具體實踐,我更願意將這樣的場域視為文學發生學的第一現場。學院化的寫作範式和民間的精神立場以及在對日常生活細微處悲憫式的關照與思考作為本書的內核於無聲處接納了時間的棄離,在浩淼如海的曆史沉澱處,書中作者對文學的發現和思考是值得無比慶幸的。當然這更是時代的慶幸!代為序。

2011.8.15於福州

如果說,評論者的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來自對批評對象的某種不滿或是對現實的過度關注,那麼不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就是習舊了慣性思維的窠臼,我還是同意作者的認識,“文學的消費主義加劇了公共經驗的消失,同時消解了人民對曆史沉屙的追思,導致精神價值不斷泡沫化和文化的沙漠化,放棄了對宏大精神世界的曆史建構,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這樣的文學在當下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散文能否超越日常生活》)所以,批評精神和質疑精神是以建構為旨歸的,因此本書最大的特色還在於如何建構。

附錄部分是作者的碩士論文,作為有著深厚農村生活經曆的曆史體驗,關注文學中的農村猶如觀照現實的農村,因此,作者對新鄉土美學的建構保持了濃鬱的熱情,試圖在理論上有所建樹,誠然這樣的過程是無比漫長和艱難的。但作者的勇氣和膽識是值得欽佩和讚賞的,因為,好的文學總是把希望帶進未來,把思考留在當下。作者的不滿足和超越精神還在於對問題意識的高度關切,作者並沒有刻意在當下流行的文化研究上給予過多的關注,但是在對文體的抗辯或是對文體邊界的體悟有著足夠的自覺,比如對非虛構文學的詩學研究,雖然在理論上顯得浮泛但是這樣的高度自覺卻是學院研究乃至民間寫作鮮有涉及,而作為本書的壓軸之作《重構非虛構》則將這樣的自覺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非虛構文學在風格上體現出一種日常化和曆史化,同時有著私人性的文化關懷和成長質感的美學追求,其中不乏有批判、審視的建設情懷。作為文學景觀之一的非虛構文學能否承擔文學的公共性訴求,將成為當下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這算是作者的一種文學理想最恰當不過了。當之無愧是作者的一種文學情懷。

理論的存在重在實踐的檢驗,作者還將理論與具體的小說評論、文學思潮和文學現象的短論放在一起編輯成書相得益彰,後文正是對前文理論反思的回光返照,作為完整的文本,前後形成了一種互文的關係。讀者可以挑著讀,也可以對照讀,在文本的話語場域中見證文學的具體實踐,我更願意將這樣的場域視為文學發生學的第一現場。學院化的寫作範式和民間的精神立場以及在對日常生活細微處悲憫式的關照與思考作為本書的內核於無聲處接納了時間的棄離,在浩淼如海的曆史沉澱處,書中作者對文學的發現和思考是值得無比慶幸的。當然這更是時代的慶幸!代為序。

2011.8.15於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