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大宋雍熙三年,春末。
天子恩剛過,未發榜之前。
京城郊外朝雲觀。
幾年長的舉子力勸一個年輕書生。
望之儒雅俊朗,身高尺寸,便在東京汴梁也是少見的長人。
粗長衫,頭戴青色文生帽,腳穿雜色衲鞋,足以見得行遠,把衣帽鋪裏的青色文生履,縫補的補丁落補丁,早已遮住了本色。
衣著雖非華貴,但是卻難掩眉目中露出來的飄逸。
此人年方十,是明州府趕考的舉子。
隻是生得稚嫩,望之比實際年齡要小上幾歲。
出身寒門,父母俱亡,梅姓,字念生。
“梅兄,此事萬不可為,如又是天子開設的恩,當慎之慎之啊!”
“諸兄台好意念生心領了,我意已決,況在下屢試不第,此番恩亦定不我予。”
“梅兄此語豈不折煞人了?吾等誰人不癡長汝若幹!汝小小年紀敢妄稱屢試,豈不讓吾等汗顏乎?!”
“兄台切莫說笑,小弟心生歸意,已無意逗留,行告辭,有緣會……”
四月的京城,甚是熱鬧,仿佛已經國泰民,馬山了。可是此時三軍兵馬大帥楊業已經戰死陳家穀,邊關軍險急,朝廷往來的探報晝夜不停。
軍吃緊,也就自然盜賊四起,似乎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規。此時離京定然大為不妥,可是凡事皆有緣由,雖然這個緣由已經形成了一個定,因為年的四月,梅念生都會遇到一些奇怪的人或奇怪的事,這事好像從梅不語駕鶴去時就開始了。
那年他十四歲,以明州府三甲第一的成績考中解。
當時的府台和學政都對此事大為震驚,因為從前朝至開疆擴土年間,眼個明州府,在三十歲考上解也是無出其右,何況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
本來一個天生少年從此崛起,可是一道由府台大人和學政聯力表的舉薦書在中書省擱置了下來,仿佛天下間從未有過此事,也從未有過這個天少年。
十裏煙波草木哀,
春不在舊亭台。
紅塵如夢匆匆過,
恰似驚鴻月下來。
梅念生出生於大宋建隆二年,四月十三日。
黃曆上寫著四月十三日紫微星出遊,諸鬼避讓。又犯刑衝,煞臨,凡此日出生的人注定一孤獨。
聽梅不語說那年的四月一都在下雨,所以他的性格也是憂鬱的。可能是宿命,也可能是前早已注定的劫。年四月間都會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既然稱之為奇怪就不是好事,而結都差。
怪事發生在剛來朝雲觀的第二天。
朝雲觀破舊不堪,所供奉之神早已不在,隻剩下幾間瓦舍和主殿的斷牆殘垣,荒草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