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遺失了任何文化的記憶(1 / 2)

我不知道這本書,是不是可以算作我的一份小小交代,彌補那些我揮之不去的遺憾。

自小我就喜歡文學創作,後來又愛上了曆史。文學可以讓一個人思想的觸角從自然的感受向社會的深處延伸,讓人在真實地關注和記錄各異的社會形態中把文字變為奮發和反省的工具。而學好曆史的人,因為思貫古今,更懂得思辨和批判,讓生活的語言不是僅僅局限在那些單純的情感抒發之中。

其實,曆史學、文學甚至藝術學、政治學等等這些人類的表達方式都是相通的。一塊石碑、一節音樂、一幅字畫、一尊雕塑、一段故事……每個瑣碎的段落都是人類留給世界的符號,都需要我們用更好的陳述來排列。這才能讓後人的文字不扭變為擴散的教理和細菌式的傳播,讓人類的進化在以文明的方式進行。而我設定的又是一個極具誘惑的話題——美。它讓我們都可以參與進來,疊加自己的體驗,帶著懷疑的眼光來閱讀。

“美學”,是一門奇妙的哲學,它在人們觀察美和創造美的現實過程中產生。當人們不自然地有了對事物感受的時候,那些在頭腦中產生的反映就成為了“審美意識”。這樣的意識可以幻化為經驗,附接在人們的本體中,產生“審美趨向”,以決定人對“美”的口感。而“美”又集聚在群體中時,就會變成精神層麵的特征,這也就可以作為解讀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說,“美學精神”就是積澱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的,它可以為每一類人做代言。我們對它心存尊敬,又要帶著敏感的態度,讓它幫助我們去洞察那些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形態。

中華民族由多元的文化組成,各個地域也都不是單一的文化結構。對於構成“中國人”的少數民族審美心理,我們始終要帶著公平的態度。不同民族之間由於曆史淵源、社會形態、宗教信仰等方方麵麵的不同而產生的審美心理的差異性,證明了中國人審美心理內涵的豐富。

而我之所以選擇了北朝美學精神這一課題,一是由於自己的民族——達斡爾族在學者追溯其祖先時往往與鮮卑相關聯,千百年來我們民族所流傳下來的一些文化傳統與古時鮮卑有著極大的相似;人們在是非美醜的標準問題上似乎也與北朝社會中的諸多表現有著某種一致性,這樣的信息萌生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其次,魏晉南北朝階段是我國古代政治格局多樣化複雜化的階段,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有著許多需要人去追尋的謎題,身為一名曆史專業的學生,有必要憑借著自身的嗅覺和責任感,讓那些仍很模糊的問題變得清晰。而更要的是,當我在探研燕趙文化的發展脈絡時,我又驚奇地在燕趙文化萌發和獨立的時間和地域截點上找到了與北朝社會很多密切的關聯。

我不知道這本書,是不是可以算作我的一份小小交代,彌補那些我揮之不去的遺憾。

自小我就喜歡文學創作,後來又愛上了曆史。文學可以讓一個人思想的觸角從自然的感受向社會的深處延伸,讓人在真實地關注和記錄各異的社會形態中把文字變為奮發和反省的工具。而學好曆史的人,因為思貫古今,更懂得思辨和批判,讓生活的語言不是僅僅局限在那些單純的情感抒發之中。

其實,曆史學、文學甚至藝術學、政治學等等這些人類的表達方式都是相通的。一塊石碑、一節音樂、一幅字畫、一尊雕塑、一段故事……每個瑣碎的段落都是人類留給世界的符號,都需要我們用更好的陳述來排列。這才能讓後人的文字不扭變為擴散的教理和細菌式的傳播,讓人類的進化在以文明的方式進行。而我設定的又是一個極具誘惑的話題——美。它讓我們都可以參與進來,疊加自己的體驗,帶著懷疑的眼光來閱讀。

“美學”,是一門奇妙的哲學,它在人們觀察美和創造美的現實過程中產生。當人們不自然地有了對事物感受的時候,那些在頭腦中產生的反映就成為了“審美意識”。這樣的意識可以幻化為經驗,附接在人們的本體中,產生“審美趨向”,以決定人對“美”的口感。而“美”又集聚在群體中時,就會變成精神層麵的特征,這也就可以作為解讀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說,“美學精神”就是積澱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的,它可以為每一類人做代言。我們對它心存尊敬,又要帶著敏感的態度,讓它幫助我們去洞察那些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形態。

中華民族由多元的文化組成,各個地域也都不是單一的文化結構。對於構成“中國人”的少數民族審美心理,我們始終要帶著公平的態度。不同民族之間由於曆史淵源、社會形態、宗教信仰等方方麵麵的不同而產生的審美心理的差異性,證明了中國人審美心理內涵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