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司的辦公室裏——它在何處,誰在那裏,我問過的人中,過去和現在都沒有人知道——在這個辦公室裏,人類的一切思想和願望都在轉動,而一切人類的目標和成功都以相反的方向轉動。
但透過窗子,神的世界的光輝正降落在上司的手所描畫的那些計劃之上”——這似乎是預示了中國“文革”的經典話語:對毛主席的話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一句頂一萬句緊跟偉大領袖的偉大戰略部署支援世界革命實現全球一片紅……再讀下去,對某些我們非常熟悉的場景,卡夫卡甚至還有具體描寫:某些“高級官吏,由於一場美好的晨夢的激發而心血來潮,匆匆召集一次會議,又草草作出決議,當晚就叫人擊鼓將居民從床上催起,去執行那些決議,哪怕是僅僅為了搞一次張燈結彩,以歡慶一位昨天對主子們表示了恩惠的神明,而在明天,彩燈一滅,就立刻把他們鞭趕到黑暗的角落裏去”
一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們不知還記不記得三十多年前三天兩頭不論願意不願意夜半三更都必須從被窩中爬出張燈結彩敲鑼打鼓慶祝偉大領袖發表最新最髙指示貫徹最新最髙指示不過夜否則就是吃不了兜著走的態度問題立場問題……
1924年3月,卡夫卡寫的一篇名字非常怪誕的小說《女歌手約瑟芬或耗子民族》,更令人拍案叫絕。據說這是他的最後一個作品,因為三個月後他就溘然去世。為什麼他在死前要寫這樣一篇如此古怪荒誕的小說?是不是他在冥冥之中預感到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確是一則關於一個靠文藝起家、野心勃勃的女人與一個“繁殖力非常強”,即人口眾多的民族間彼此控製與反控製的寓言。
“我們的女歌手”名叫約瑟芬,“我們”整個民族都被她的歌聲迷住,都覺得她的歌聲不同凡響,隻有她才有這種奇妙的歌聲,她的歌聲使“我們”擺脫日常瑣事的煩惱而達到一種髙尚的境界……總之,“別個誰都沒有這種能耐”。
但“我”和少數人終於發現,她的歌聲其實並無特別之處,甚至隻不過是在吹口哨。而吹口哨是“我們民族”固有的藝術本領和特征,約瑟芬其實也並不比別人吹得好。一次有人非常委婉地向她指出這一點,但她卻認為這太過分了,“她當時露出的那樣狂妄自大的冷笑,是我以前從未見過的”。
在她唱歌的時候,總是圍滿了入迷的聽眾,“像耗子一般悄然無聲,仿佛我們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至少由於我們自己吹口哨而無法得到的寧靜平和,我們沉默著”。
曾有一個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約瑟芬唱歌的時候也天真地吹起了口哨,聲音竟與約瑟芬的完全一樣,但卻遭到其他人的齊聲譴責,再也不敢出聲了。約瑟芬非常會利用這種“與她的歌唱的純潔性相對立的種種幹擾”來作鬥爭,“這有助於喚醒大眾,雖然不能教會他們理解,卻也能使他們學會肅然起敬”。
在上司的辦公室裏——它在何處,誰在那裏,我問過的人中,過去和現在都沒有人知道——在這個辦公室裏,人類的一切思想和願望都在轉動,而一切人類的目標和成功都以相反的方向轉動。
但透過窗子,神的世界的光輝正降落在上司的手所描畫的那些計劃之上”——這似乎是預示了中國“文革”的經典話語:對毛主席的話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一句頂一萬句緊跟偉大領袖的偉大戰略部署支援世界革命實現全球一片紅……再讀下去,對某些我們非常熟悉的場景,卡夫卡甚至還有具體描寫:某些“高級官吏,由於一場美好的晨夢的激發而心血來潮,匆匆召集一次會議,又草草作出決議,當晚就叫人擊鼓將居民從床上催起,去執行那些決議,哪怕是僅僅為了搞一次張燈結彩,以歡慶一位昨天對主子們表示了恩惠的神明,而在明天,彩燈一滅,就立刻把他們鞭趕到黑暗的角落裏去”
一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們不知還記不記得三十多年前三天兩頭不論願意不願意夜半三更都必須從被窩中爬出張燈結彩敲鑼打鼓慶祝偉大領袖發表最新最髙指示貫徹最新最髙指示不過夜否則就是吃不了兜著走的態度問題立場問題……
1924年3月,卡夫卡寫的一篇名字非常怪誕的小說《女歌手約瑟芬或耗子民族》,更令人拍案叫絕。據說這是他的最後一個作品,因為三個月後他就溘然去世。為什麼他在死前要寫這樣一篇如此古怪荒誕的小說?是不是他在冥冥之中預感到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確是一則關於一個靠文藝起家、野心勃勃的女人與一個“繁殖力非常強”,即人口眾多的民族間彼此控製與反控製的寓言。
“我們的女歌手”名叫約瑟芬,“我們”整個民族都被她的歌聲迷住,都覺得她的歌聲不同凡響,隻有她才有這種奇妙的歌聲,她的歌聲使“我們”擺脫日常瑣事的煩惱而達到一種髙尚的境界……總之,“別個誰都沒有這種能耐”。
但“我”和少數人終於發現,她的歌聲其實並無特別之處,甚至隻不過是在吹口哨。而吹口哨是“我們民族”固有的藝術本領和特征,約瑟芬其實也並不比別人吹得好。一次有人非常委婉地向她指出這一點,但她卻認為這太過分了,“她當時露出的那樣狂妄自大的冷笑,是我以前從未見過的”。
在她唱歌的時候,總是圍滿了入迷的聽眾,“像耗子一般悄然無聲,仿佛我們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至少由於我們自己吹口哨而無法得到的寧靜平和,我們沉默著”。
曾有一個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約瑟芬唱歌的時候也天真地吹起了口哨,聲音竟與約瑟芬的完全一樣,但卻遭到其他人的齊聲譴責,再也不敢出聲了。約瑟芬非常會利用這種“與她的歌唱的純潔性相對立的種種幹擾”來作鬥爭,“這有助於喚醒大眾,雖然不能教會他們理解,卻也能使他們學會肅然起敬”。
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更是她煽起狂熱崇拜的有效手段,甚至少數對她不感興趣者在這種集會中也發現,“我們很快也就淹沒在大眾的熱情裏了,他們身子挨著身子,暖呼呼地擠在一起,屏息諦聽”。一旦某次發現聽眾不多,“她自然會大發脾氣了,使勁跺腳,破口大罵,完全不像個少女,她甚至還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