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主義思潮(2 / 3)

1905年前後,出於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需要,革命派掀起了宣傳社會主義的高潮。他們宣傳的中心是在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國的同時進行防止資本主義製度建立後造成兩極分化的社會革命,也就是平均地權,土地國有。不料,革命派的這個主張不僅遭到了改良派的反對,而且使梁啟超對社會主義的態度發生了變化。1903年前後,盡管梁啟超讚同的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但並不持反對態度;1905年前後,盡管他仍在高唱社會主義,但實際上是站到了社會主義的對立麵。梁啟超這種轉折是出於駁倒革命派倡導的“社會革命論”的需要,綜合他提出的理由,不外乎三點:1.革命派宣傳的是假社會主義。梁啟超用釜底抽薪的辦法,從根本上否認革命派宣傳的是社會主義。2.中國不存在歐洲社會革命的社會基礎。3.提倡社會革命有礙資本主義發展。

綜合來看,梁啟超的社會主義是以社會改革來代替社會革命,從這個總則出發才找出了批駁革命派社會主義的幾種理由。很顯然,這些理由還是改良派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老調重彈,唯一不同的是貼上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標簽。

第三,改良派社會主義的性質是保守的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評判一種社會理論的性質,在主要考察其政綱的同時,還不能忽略其實施方法。梁啟超等改良派社會主義的綱領是社會改良主義,他們實施的辦法又是什麼呢?

梁啟超的回答是:“以獎勵資本家為第一義,而以保護勞動者為第二義。”具體做法是在不改變現在社會組織的前提下,作如下改革:1.鐵道、市街、電車、電燈、自來水等歸之公有,不被少數人所壟斷。2.製訂各種產業組合法,讓小資本者和無資本者都可以發展生產。3.製訂工場條例,使資本家不能虐待工人,同時要有明文保護婦女、兒童。4.設置各種儲蓄機關,以保證中小資本家有資金可用。5.以累進率行所得稅和遺產稅,限製巨富者出現,為公共福利事業積累資金。“此種社會主義,即所謂社會改良主義也。”

將梁啟超等改良派提出的社會主義政綱和他們發布的實施辦法綜合加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倡導的社會主義就是馬克思深刻論述的歐洲那種保守的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將這種社會主義搬到處於革命大變動中的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是沒有多大進步意義的。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為中國人早期了解社會主義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資料。

三、革命派的社會主義

資產階級革命派對社會主義的宣傳介紹,從人數到規模上都大大超過了梁啟超等改良派。但革命派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上是十分龐雜的,除了分出一個明顯的無政府主義派之外(這個派別的社會主義我們放在後麵討論),還有各種各樣的派別和主義。

1.民生主義式的社會主義

在孫中山等人看來,民生主義就是依據中國的社會實際和借鑒歐洲的社會經濟而概括總結出來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我們常常發現他們在論述這一問題時交替使用社會主義和民生主義兩種詞彙。有的革命黨人索性把民生主義和英文中的Socialism(社會主義)等同起來。這種以民生主義為中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是摘取歐洲社會主義理論的隻言片語並與中國傳統的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加以融化的混合物。它統治了當時大多數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思想。

2.國家社會主義

按宋教仁的解釋:“國家社會主義,即所謂社會改良主義,亦名講壇社會主義,謂現今國家及社會之組織不可破壞,宜假國家權力,以救濟社會之不平均,改良社會之惡點雲雲。”這種社會主義是中小資本家反對大資本家獨裁壟斷的政治實踐的反映,是靠國家權力實行國有的形式來限製大資本家而使資產者在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上一律平等,實際是中小資產階級幻想的一種不切實際的改良。

3.均貧富的共產主義

有一些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對這種理論很感興趣,但他們的解釋各不相同,有人叫“共同產業生活主義”,有叫“集產主義”,有稱“平等主義”,有稱“大同主義”。宋教仁理解為:“共產主義,謂一切之資本及財產皆為社會共通生活之結果,以為私有實為不當,宜歸之社會公有,由各個人公處理之雲雲。”但總起來看,這些人心目中的共產主義一是財產歸公;二是人人平等;三是貧富適均。雖然他們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僅為皮毛,但總是采取了歡迎的態度,並在現實的政治鬥爭中鼓舞著他們去向豪門富戶作鬥爭。

4.基督教的社會主義

對這種社會主義的介紹從數量到範圍都比較小,而且革命黨人很少加以推崇。可以說它是被作為一種思想資料保存下來的。有些革命黨人用調和矛盾的慈善家的筆調去描繪基督教社會主義的。這種描述是對的,但把馬克思的學說也並入此列,就是一種誤解了。

5.馬克思的社會主義

早在1903年革命派主辦的《浙江潮》就介紹過馬克思及其理論,將馬克思譯作埋哈司,並把他的社會主義理論綜合為兩點:國家公有製,“土地資本歸於國有”;按勞分配,“勞動之結果,即天然之報酬”。此後關於介紹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的文章在革命派中頗為普遍。

綜合來看,資產階級革命派研究歐洲社會主義理論是頗下功夫的。然而從他們的政治立場出發,他們對基督教的社會主義持保留態度;對民生主義式的社會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持歡迎態度;對均貧富的共產主義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表示一定的同情,但總的傾向則是抱著否定態度。他們反複強調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今日不能即行”。又聲稱對“絕對的共產主義,餘輩不能無疑之也”。“而吾輩所主張為國家社會主義”。在許多論著中,革命派又把民生主義式的社會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混為一談,總是從土地國有、大資本國有的角度去闡述他們的社會主義主張。他們還認為這種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社會主義的主要區別點是:前者在國有的同時承認私有,後者“禁私人經營”;前者在防止“不公平競爭”的同時鼓勵競爭,後者則對競爭幹涉“過度”。革命派完全是從既想發展資本主義又懼怕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造成社會的兩極分化的矛盾心理去理解社會主義的。因此那種限製大資本壟斷為中心的國家社會主義最符合他們民生主義的政治企圖,他們也就把國家社會主義和民生主義糅合在一起,並以這種社會主義去批駁改良派和無政府主義派的社會主義。

改良派和革命派雖然都讚成國家社會主義,但由於一個是要通過不觸動社會變動的改革來達其目的。一個是要通過社會革命來促其成功,因而發生了辯駁。

對無政府主義派所宣傳的社會主義,革命派經曆了一個從讚賞到反對的變化過程。初創時期的《民報》曾宣傳無政府主義者所主張的社會主義,《民報》第3期還刊有巴枯寧的照片,表明他們對無政府主義式的社會主義並非采取排斥態度。但隨著認識的深化,不少人開始對這種理論發生懷疑,後來《民報》登載了《無政府黨與革命黨之說明》、《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等文章,正式加以批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