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詞,見於中國古籍。《禮記》載:“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那是指國家辦的學校,與近代指“一國特有的學術”不同。近代意義的國學一詞,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自日本。不過國粹派所謂的國學,不僅含近代的通義,同時更強調這是指先秦,即君主專製建立及“異族”入主之前,中國作為“漢族的民主的國家”之學術。他們說,一國有一國之學,中國自“秦火之焚而專製之政體出”和“王朝之亂而外族之朝廷興”,國與學俱亡了。迄今“異學異國”充塞神州,“國之不國,學之不學也久矣”。他們抨擊“偽儒”立身偽朝,“賣國賣學”。故在國粹派看來,保存國粹首先必須保國保學;而要保國保學,又必當自興民權反專製和嚴“夷夏之大防”、排除異族之朝廷始。顯然,國粹派所謂的國粹、國學,並非單純的學術文化概念,而含有鮮明的排滿革命的意蘊,這是其革命黨兼學者一身二任的品格決定的。
但其“國學”論,又包含兩個值得重視的文化見解。
一是“文化有機”論。他們強調:“國有學,則雖亡而複興,國無學,則一亡而永亡”。此種“文化決定”論,當然是不科學的。但其理論根據卻是國粹派受斯賓塞的影響而形成的“文化有機”論。斯賓塞的理論隱含著一元式的宇宙觀,即他把所有現存的地理、生物與社會現象,溯源到一個始原的同質的起點,變的方向是往異質推進,其動力則被視為總的物理現象。以有機物為例,則是因適應生存環境需要的結果,生物內單細胞演化出了愈分愈複雜的生命形態。顯然,這種一元式的宇宙觀很容易被引申到人類的社會與文化現象上去,而獲致“民族生命”、“國有與立”的見解。國粹派正是把文化看成是與人群進化同步發展的生命有機體,生物所以能發育成長,有賴其內在的生命本源的湧動,生命不止,生物不滅。同樣,一種文化也是本於一種民族“種性”的湧動:“本其心靈之所蘊積而為理想,發而為言語,籀而為文字”,從而學術、政教、倫理、工藝起焉,若人體之發舒,“五官強,百體昌易,神人洽”。此種實為文化生命本源的“種性”或叫“獨立精神”,即是難以言傳、最可寶貴的國粹。章太炎將之比作“立國之元氣”;章士釗則比作一個民族得以發育生長的“胚胎”。他說:“蓋凡立國,必有其天然之國粹,不與人同。”不論其後如何變遷,“而其所席之舊治之胚胎,究不可失,失之,吾未見其能自立國也”。
二是“國學、君學對立”論。鄧實諸人最初提出國學的概念,是與“異國異學”相對待,強調的是漢族曆史文化的存亡。它突出的隻是文化外在的種性區分,而非其內在的構成分析。以後其見解漸趨深化,進而強調應對中國文化采取分析的態度:“近人於政治之界說,既知國家與朝廷之分矣,而言學術則不知有國學、君學之辨,以故混國學於君學之內,以事君即為愛國,以功名利祿之學即為國學,其烏知乎國學自有其真哉。”國學與君學相對待,顯然已非作為漢族曆史文化原來的意義,而成了統一的中國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所謂君學,就是“以人君之是非為是非者”,它為曆代帝王所尊崇,頒為功令,奉為“治國之大經”;所謂國學,就是“不以人君之是非為是非者”,它為曆代帝王所排斥。秦漢以降,中國既為君主專製的一統天下,神州學術也就是“一君學之天下而已”,而國學日微。中國文化的衰墮,原因正在這裏。將傳統文化分為君學與國學,同樣並不科學。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適應於君主專製統治的封建文化。因此,從根本上說,此種封建文化就是一種“君學”,而不存在與之全然對立的“國學”。但是,傳統文化又不單是封建的糟粕,同時還包含著民主性的精華。盡管他們的認識不科學,但他們揭示出“以君之是非為是非”的“君學”,與“本其愛國之忱”而主經世致用的“國學”的對立,確是發時人所未發,顯然是可貴的。因為它所提示的從近代民主的觀念出發對傳統文化重新評判的見解,對時人具有啟蒙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又使國粹派對固有文化價值的體認變得愈加執著。
“國學”一詞,見於中國古籍。《禮記》載:“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那是指國家辦的學校,與近代指“一國特有的學術”不同。近代意義的國學一詞,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自日本。不過國粹派所謂的國學,不僅含近代的通義,同時更強調這是指先秦,即君主專製建立及“異族”入主之前,中國作為“漢族的民主的國家”之學術。他們說,一國有一國之學,中國自“秦火之焚而專製之政體出”和“王朝之亂而外族之朝廷興”,國與學俱亡了。迄今“異學異國”充塞神州,“國之不國,學之不學也久矣”。他們抨擊“偽儒”立身偽朝,“賣國賣學”。故在國粹派看來,保存國粹首先必須保國保學;而要保國保學,又必當自興民權反專製和嚴“夷夏之大防”、排除異族之朝廷始。顯然,國粹派所謂的國粹、國學,並非單純的學術文化概念,而含有鮮明的排滿革命的意蘊,這是其革命黨兼學者一身二任的品格決定的。
但其“國學”論,又包含兩個值得重視的文化見解。
一是“文化有機”論。他們強調:“國有學,則雖亡而複興,國無學,則一亡而永亡”。此種“文化決定”論,當然是不科學的。但其理論根據卻是國粹派受斯賓塞的影響而形成的“文化有機”論。斯賓塞的理論隱含著一元式的宇宙觀,即他把所有現存的地理、生物與社會現象,溯源到一個始原的同質的起點,變的方向是往異質推進,其動力則被視為總的物理現象。以有機物為例,則是因適應生存環境需要的結果,生物內單細胞演化出了愈分愈複雜的生命形態。顯然,這種一元式的宇宙觀很容易被引申到人類的社會與文化現象上去,而獲致“民族生命”、“國有與立”的見解。國粹派正是把文化看成是與人群進化同步發展的生命有機體,生物所以能發育成長,有賴其內在的生命本源的湧動,生命不止,生物不滅。同樣,一種文化也是本於一種民族“種性”的湧動:“本其心靈之所蘊積而為理想,發而為言語,籀而為文字”,從而學術、政教、倫理、工藝起焉,若人體之發舒,“五官強,百體昌易,神人洽”。此種實為文化生命本源的“種性”或叫“獨立精神”,即是難以言傳、最可寶貴的國粹。章太炎將之比作“立國之元氣”;章士釗則比作一個民族得以發育生長的“胚胎”。他說:“蓋凡立國,必有其天然之國粹,不與人同。”不論其後如何變遷,“而其所席之舊治之胚胎,究不可失,失之,吾未見其能自立國也”。
二是“國學、君學對立”論。鄧實諸人最初提出國學的概念,是與“異國異學”相對待,強調的是漢族曆史文化的存亡。它突出的隻是文化外在的種性區分,而非其內在的構成分析。以後其見解漸趨深化,進而強調應對中國文化采取分析的態度:“近人於政治之界說,既知國家與朝廷之分矣,而言學術則不知有國學、君學之辨,以故混國學於君學之內,以事君即為愛國,以功名利祿之學即為國學,其烏知乎國學自有其真哉。”國學與君學相對待,顯然已非作為漢族曆史文化原來的意義,而成了統一的中國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所謂君學,就是“以人君之是非為是非者”,它為曆代帝王所尊崇,頒為功令,奉為“治國之大經”;所謂國學,就是“不以人君之是非為是非者”,它為曆代帝王所排斥。秦漢以降,中國既為君主專製的一統天下,神州學術也就是“一君學之天下而已”,而國學日微。中國文化的衰墮,原因正在這裏。將傳統文化分為君學與國學,同樣並不科學。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適應於君主專製統治的封建文化。因此,從根本上說,此種封建文化就是一種“君學”,而不存在與之全然對立的“國學”。但是,傳統文化又不單是封建的糟粕,同時還包含著民主性的精華。盡管他們的認識不科學,但他們揭示出“以君之是非為是非”的“君學”,與“本其愛國之忱”而主經世致用的“國學”的對立,確是發時人所未發,顯然是可貴的。因為它所提示的從近代民主的觀念出發對傳統文化重新評判的見解,對時人具有啟蒙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又使國粹派對固有文化價值的體認變得愈加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