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包括實驗室在內的儲備人才都有崗位,前三個月給組長做副手,三個月之後擔任車間技術副主管。滿六個月我們會召集實驗車間的研發人員、所在培訓單位的工程師、車間正副主管以及班組長對其進行一個評估。
如果確認其在研發上有潛力,那他將作為工程師助理進入實驗車間,再接受六個月的培訓;如果其不具備這樣的潛力,又非常敬業,那他將作為銷售工程師助理接受接下來的培訓;在管理上有潛力,則晉升為車間主管助理。”
因才施用。許桑成暗讚了一個,接著問:“那一線工人呢,他們要不要接受職業技能培訓?”
“當然,”在這個問題上鄒曉鵬最有發言權,接口道:“我們設有一個培訓部,用實驗車間研發人員編製的教材對其進行培訓。從最早的維修電工,到現在的機加工、注塑、模具和繞線,一共有5個專業6個級別。並與薪金待遇掛鉤。技術升一級,工資漲一級。
此外,職業技能高低也是能否參加售後服務和駐外的重要評判標準。由於國內工資和國外工資水平差距較大。一線職工的熱情非常高,迄今為止已經有三人考過6級,成為nb電氣的第一批非大學生工程師。”
與此同時,章程正陪同獨立非執行董事、港大副校長陳潤教授參觀基礎研究實驗室。
係統工程實驗室和技術應用實驗室埋頭五年,可謂成果累累。相比之下,掙名聲、帶不來什麼經濟效應的基礎研究實驗室則低調許多。
對郭俊儒等人而言。甚至連複合絕緣材料都算不上什麼。一是隻搞了半截,能不能帶來經濟效應還得靠技術應用的同事幫忙;二來他們是做大學問的,喜歡搞理論性的、突破性的、可以造福全人類的研究,對這樣的小材料根本不感興趣。
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重要,nb電氣還得靠他們揚名立萬,不僅經費一分不少,還像爺爺一樣伺候著。而且幾年之前,章程還給他們提出了幾個研究方向。
作為合作夥伴,作為教資會委員,陳潤教授對這裏並不陌生,每年都會來一兩次。不知道是沒研究出什麼有價值的成果,還是因為保密,每次來都看不到什麼東西。
當然,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是有的。畢竟是專業性研究機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港大、中大和理大那些研究所。
然而今天,所看到的和聽到的,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他激動、興奮和高興的心情。
“……管上每個碳原子采取sp2雜化,相互之間以碳-碳σ鍵結合起來,形成由六邊形組成的蜂窩狀結構作為碳納米管的骨架。每個碳原子上未參與雜化的一對p電子相互之間形成跨越整個碳納米管的共軛π電子雲。按照管子的層數不同,分為單壁碳納米管和多壁碳納米管。管子的半徑方向非常細,隻有納米尺度,幾萬根碳納米管並起來也隻有一根頭發絲寬。”
蔡揚誌研究員掩不住激動,眉飛色舞地說道:“它的硬度與金剛石相當,卻擁有良好的柔韌性,可以拉伸。目前在工業上常用的增強型纖維中,決定強度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長徑比,即長度和直徑之比。材料工程師所希望得到的長徑比至少是20:1,而我們發現的碳納米管長徑比一般在1000:1以上,是最理想的高強度纖維材料!”
陳潤看著一吹就又漂上空中的碳納米管纖維,語無倫次地說:“太……太……太神奇,太……太了不起了。章先生、蔡博士,這或許是本世紀末最偉大的發現,沒有之一。”
“就目前的實驗進展看,碳納米管非常有實用價值。”
盡管章程清楚的明白,這個“了不起的發現”最終還是因為無法量產等一係列原因隻能曇花一現,但還是煞有介事地說:“它的內部可以填充金屬、氧化物等物質,用金屬等物質灌滿碳納米管,再把碳層腐蝕掉,就可以製備出最細的納米尺度導線,或者全新的一維材料,在未來的分子電子學器件或納米電子學器件中得到應用。
蔡博士和他的團隊甚至發現有些碳納米管本身就可以作為納米尺度導線,如果把利用製備的微型導線置於矽芯片上,完全可以用來生產更加複雜的電路。同時可以製作出很多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例如利用它增強塑料力學性能、導電性能、耐腐蝕性能以及屏蔽無線電波性能。”
這可是“諾貝爾獎級”的發現,陳潤連說話的聲音都變得有些顫抖,緊抓著他的胳膊問:“還能應用到哪些方麵?”
蔡揚誌研究員從桌上拿出一疊資料,如數家珍地說:“我們做過一些實驗,用水泥做基體,加入碳納米管纖維後成為一中新型複合材料,耐衝擊性好、防靜電、耐磨損、穩定性高,不易對環境造成影響。
至於其它方麵,由於其存在五元環缺陷,增強了反應活性,在高溫和其他物質存在的條件下,容易在端麵處打開,形成一個管子,極易被金屬浸潤,和金屬形成金屬基複合材料。可以想象,這種材料的強度、模量、耐高溫、熱膨脹係數、抵抗熱變性能會有多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