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戶兄弟三人的大戶人家,為了防土匪,在河邊土墩上建了一座五丈高的碉樓。一次鬼子打來時,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退,三兄弟和村裏幾個青年堅守碉樓,用兩支漢陽造、幾杆土槍和磚頭碎石與鬼子鏖戰一個時辰,打死打傷了十幾個鬼子。後來鬼子調來大炮,才攻下了這座碉樓。三兄弟老大的頭被鬼子砍下來,掛在村口的大樹上。
還有朱姓、蔣姓豪強,為了爭奪碼頭、灘塗,幾輩人械鬥,多有死傷,日本人打來時,他們摒棄前嫌,同心戮力保家救國,日本投降時,兩家門內已無男丁。
我被這些塵封的往事強烈震撼著,深深感動了。為此,我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淮北平原br洪澤湖邊br西楚霸王故裏br古泗州曆史輝煌∥男人們敦厚br勤勞善良br女人們水一般溫柔br賢惠端莊∥不堪回憶艱難時世br匪徒暴戾br外寇逞凶br淒風苦雨不離家鄉∥八年抗戰br村村寨寨皆營盤br日寇魂驚膽喪∥為保衛家鄉br無數好漢轟然倒下br鮮血染紅了身下的土地br眼睛裏閃耀著不屈的光芒……”我要創作的作品脈絡突然清晰起來,三兄弟的碉樓化作一座巍然高宅,聳立在我的麵前。
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那些用鮮血和生命升華出舍生取義的人性光輝的人,永遠值得我們後人敬仰和懷念——無論他們有名還是無名。在這部作品中,我寫的都是一些極普通的人,炮手、護院、傭人、長工、教書先生,寫他們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生命體驗。寫他們以卑微的身份、獨特的方式對我們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就是烈士牆上那些無名的方塊。我所能寫的,就是竭力讓這些人和事更具有感染和震撼的力量。
在以往我們所看到的抗日故事中,都存在國共兩黨背景,描寫民間自發式的且從始至終未直接接受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的作品,似乎鳳毛麟角。我要描寫的這些小人物,他們不怎麼關心政治,既未食國民政府的俸祿,也未受共產黨人的教誨,似乎與國共兩黨毫無瓜葛。他們奮起抗擊侵略者,是緣於家國情懷、緣於快意恩仇的一種極自然的舉動。
這樣書寫他們,能否立得住?能否被認可?對此,我是忐忑的。在這種心情下,2010年5月,我試探性地寫了一個中篇,投給了《時代文學》,房義經社長和黃強主編大加讚賞,將這部小說發表於《時代文學》2010年7期。著名評論家石岸撰文《一部傳奇小說的新探索》,對這篇作品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隨後,這篇作品在寧夏作家首次集體與寧夏電影製片廠“觸電”中,也頗受好評。我這麼說不是為了證明這篇小說寫得如何好,隻是想說,編輯、評論家、專家的青睞堅定我創作的信心,使我滿懷信心地開始了《高宅》的創作。
還有一戶兄弟三人的大戶人家,為了防土匪,在河邊土墩上建了一座五丈高的碉樓。一次鬼子打來時,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退,三兄弟和村裏幾個青年堅守碉樓,用兩支漢陽造、幾杆土槍和磚頭碎石與鬼子鏖戰一個時辰,打死打傷了十幾個鬼子。後來鬼子調來大炮,才攻下了這座碉樓。三兄弟老大的頭被鬼子砍下來,掛在村口的大樹上。
還有朱姓、蔣姓豪強,為了爭奪碼頭、灘塗,幾輩人械鬥,多有死傷,日本人打來時,他們摒棄前嫌,同心戮力保家救國,日本投降時,兩家門內已無男丁。
我被這些塵封的往事強烈震撼著,深深感動了。為此,我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淮北平原br洪澤湖邊br西楚霸王故裏br古泗州曆史輝煌∥男人們敦厚br勤勞善良br女人們水一般溫柔br賢惠端莊∥不堪回憶艱難時世br匪徒暴戾br外寇逞凶br淒風苦雨不離家鄉∥八年抗戰br村村寨寨皆營盤br日寇魂驚膽喪∥為保衛家鄉br無數好漢轟然倒下br鮮血染紅了身下的土地br眼睛裏閃耀著不屈的光芒……”我要創作的作品脈絡突然清晰起來,三兄弟的碉樓化作一座巍然高宅,聳立在我的麵前。